字玉圃,号笃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历任京官,为政廉明。1722年清政府始设巡察台湾御史,与满人吴达礼一同派往台湾。任职期间,安辑流亡、博采舆论,有所作为,因而留任一年。后升常镇扬通道。死于1736年(清乾隆元年)。著有《台海使槎录》,内分《赤嵌笔谈》、《番俗六考》、《番俗杂记》三篇,对台湾风土、诸番、民俗、物产等多有记载。
生于北京大兴
金墩万卷楼,于1709年高中
进士。之后派驻湖广道御史、
浙江道御史等职。1709年(清代康熙四十八年),黄叔璥与其兄黄叔琬(字象圃)同登殿试金榜,被赐乙丑科进士出身,分别为第二甲第十二名、第二十七名,加之其长兄
黄叔琳(字昆圃)早在20岁时(1691年)就考中辛未科进士为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大兴金墩黄氏家族他们被誉为“一门三进士”。
据说,明清两代大兴县籍进士达500人之多。此外,其兄弟黄叔琪、黄叔瑄先后在1705年和1713年中举,大兴金墩黄氏一家又被誉为 “五子登科”。1715年(清代康熙五十四年),黄叔璥擢升御史,曾任巡城御史,专职巡视京城东城。御史一职自秦代即有,属监察性质,位不高但权很重。清代初期明定监察御史职责为“查纠百司官邪、天子耳目风纪”,职位定在三品,顺治十六年改为七品,康熙六年升到四品,而不久后的康熙九年复降七品,雍正七年起据任职资格不同而分别定为正五品或正六品,乾隆十七年又定从五品。1721年朱一贵民变结束,清廷特别调任他与吴达礼共同担任巡台御史。翌年6月抵台后,他除了致力与朱一贵残余作战外,也经常巡行各地,考察攻守险隘、海道风信,著有《台海使槎录》8卷,分为《赤嵌笔谈》、《番俗六考》、《番俗杂记》三篇。其中蕃俗六考,详细记录台湾的山川地势、风土民俗。尤其对台湾少数民族的样貌,更是观察入微,因此,该书为近现代考证平埔族历史之根基。日前,证明钓鱼岛属中国固有领土的清朝官方文献《台海使槎录》在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展出。学者研究发现,《台海使槎录》系清代第一位巡台御史黄叔璥所著,载明290年前清朝官员即乘巡海船抵钓鱼岛巡查。
黄叔璥在1722年之前巡视台湾期间,实地考察钓鱼岛列岛后曾记载:“山后大洋,北有山名钓鱼台,可泊大船十余,崇爻之薛坡兰,可进舢板。”据专家介绍,文中“薛坡兰”指钓鱼岛附属岛屿南小岛和北小岛等。《台海使槎录》一书还详细记载了中国清朝水师营在钓鱼岛海域巡航的情况,其中称,巡哨船因岛屿“沿海暗沙险礁”而难以驾驶,需等涨潮水平时才能进港,否则会搁浅或遇到风暴而无处泊船。改乘几艘轻盈平底的舢板随波漂浮,也比较容易巡防,还可随处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