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圃飘色,广东省
中山市民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据黄圃何氏族谱载,明朝洪武年间,安徽人何腾伟被派到广东驻守,后到福建沿海剿贼,于明洪武年间(1378年)举家定居于广东中山黄圃三社、灵会、古楼三坊交界处的水井头地方,同时引进福建木偶作闲时玩乐。明末清初时期,黄圃坊间兴起庙会活动而杠抬北帝神像巡游,祈求保佑安康太平,风调雨顺。后因木神像呆板不灵活,人们在木神像顶支插一铁条,上撑托一小童而连同神像扛托巡游。至清朝康熙年间基本定型为把神像缩小塑造在细钢条上,并附加一些鸟兽造型作衬托,钢条上方支顶着一个小女童,下方安插于木柜上,旁边装扮一小童作衬,从而组成一版“飘色”,由四个大人扛抬上街游行。后来飘色人物内容由神像而扩展于历史典故人物中去,并逐渐形成钢条纤细,人物造型巧妙的艺术色梗,辅以小童装扮,使色版悠扬飘逸而世代相传。据鳌山村岗东坊严氏族谱载:康熙庚子年(1720年)正月坊间出色,有族人盗取扮色用的线纱裙为自己患痴呆女压惊去邪。可见当时坊间对出游飘色的道具已视作神圣之物。也引证了距今300年前黄圃已盛行飘色巡游。
明末清初,黄圃盛行修建庙宇祠堂,其中观音庙位于鼓楼坊的葫芦岗山腰处,始建于康熙年间,距今约320年。至嘉庆年间,小榄乡间父老到黄圃鼓楼坊反映,谓入夜后,从小榄可望见观音庙门前的二盏灯笼仿如一双虎眼直射小榄,导致幼童多有夭亡。从而提出愿出资把观音庙改建于山脚低处。遂于嘉庆戊寅年(1818年)移建观音庙并铸铁钟一口作证(此钟现存报恩寺内——观音庙前身)。鉴于此事,以后坊间出色,必带幼童到观音庙参拜保佑平安,此例一直相传至今。
清朝光绪年间是黄圃飘色盛行之时。皆因此期北方战乱频繁,商家文人多移聚南方沿海一带。黄圃地域宽广,良田万顷、丰衣足食。又因水网交错而陆路不通,适于富豪聚居。其时镇内商贾客云集,烟赌馆林立。地主豪绅各踞一方,常借各种诞期庙会喜庆之名出钱,请飘色助庆以显声势,也促使坊间飘色艺人各出奇招装制飘色,相互斗胜。
清末民初,是黄圃“五古”民间活动兴旺时期。三社、灵会、鼓楼三坊每二三年便联合出色一次,岗东坊、北头坊则热衷于“扒龙船”。每三五年则“五古”联合举行“通乡打大醮”,其时更是热闹非凡。一般选在“三月三”北帝诞期间,出飘色、扒龙船、唱西秦、烧炮,欢庆三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黄圃三坊飘色巡游已形成一个规例的巡游队列,前面是醒狮开路,辅以七星旗牌匾、横幅,秧歌、腰鼓队、高跷队相随,三个坊每天各出三版至四版飘色和一个八音锣鼓柜组成10至12版飘色参与巡游,连续二三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色”的经费来源,多数由坊间庙会以投灯形式筹集,一般利用观音诞、北帝诞、“通乡打大醮”会等设“丁、财、贵、寿”灯色,邀大户人家或追求信仰之人到场出资竞投。此外还有部分个人资助和“田亩沙税”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坊出色经费主要由所属的镇二村、队集体解决。
1962年至1994年期间,黄圃飘色被视为“四旧”而中断33年,导致飘色文化几被摧残。幸有热心之人把飘色道具文物收藏于生产队隐蔽处,但也因年久失修而面目全非。
1994年初,原三坊飘色的老艺人及飘色热心人士苏照恩、刘伯康、刘国盛、王伟和、何篸、朱玉伦、王文等,自觉组成“复办黄圃飘色筹委会”,使“三坊飘色”旧貌变新颜。同时筹建了一座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飘色馆于葫芦岗山下。鉴于复办飘色的能力已超越“三坊”范围,故把“三坊飘色”更名为“黄圃飘色”,出色日期也由“三月三”北帝诞改为秋高气爽,适于巡游活动的“国庆节”。
黄圃飘色自1994年得以复办,使其濒临消失而迅速恢复发展。
民俗内容
主要流程
传统的黄面飘色,由色芯、色梗、色脚、色柜等多个部组成。
色芯
每年的三月初三北帝诞前一两个月,三社坊、灵会坊、古楼坊就在各自的坊中挑选色芯,色芯只能是在2、3岁、身高80公分、体重只有20斤左右的小女孩中产生,因为一生人大多数只能有一次机会被选上,而且,扮演飘色“色芯”出色,与民间祈求孩子长大有出色有着共通之处,因此,坊中符合条件的女孩子,都争先扮演色芯。色芯挑选好后,要经过两个月时间的训练,训练她们不畏高,不惊怕的胆量,让她们慢慢适应出色时的需求。到了出色那一天,扮演色芯的女孩,集中到祠堂庙宇中进行化妆,每个坊都有专业的化妆师根据每板飘色的故事情节而为色芯进行化妆,而在飘色出巡时,色芯的旁边通常有妈妈或小姨、祖母等相陪伴,让扮演色芯的孩子放心演绎。
色梗
色梗是黄圃飘色的精髓所在。选择长65厘米左右、直径1.2—1.4厘米,含碳度适中的特殊钢条,按特定形态、力学要求煅打成形,飘色艺人在此基础上塑以人物鸟兽立体遮蔽钢条,同时通过人物手足,鸟兽头尾细小处露“锋”显巧。艺人在塑造艺术色梗时,先用纱纸包住钢条,再按每板飘色故事的人物或鸟兽的要求用竹篾、纸朴专物扎制和粘成形,再用砂纸包裹后找按人物鸟兽神态用颜料着色,如果表面的是盔甲、武士服等,则用固体软性颜料直接涂于人物服饰上而显出栩栩如生的立体效果。
每板艺术飘色通过包括选择纤细而讲究力学而成的钢条、通过粘贴、扎作、绘画、喷涂专业工艺塑造出立体人物鸟兽图形。因为色梗要支撑色芯作巡游,因此,整条色梗做好后,通常要以三倍的压力进行测试,保证安全。
色脚
挑选8、9岁的孩子,根据每板飘色的故事情节所需进行扮相。色脚一般都是男孩子,与扮演色芯的女孩子相对应,以求“童男玉女”之意。但是,有些故事情节一定要女孩子的,也有由女孩子来扮演,比如在《吕布窥妆》中,作为色脚的貂婵扮演者,就一定要是女孩子的了。
色柜
用以承载色芯、色梗、色脚,因为出色时需要由4个人杠抬,一般用比较轻质的杉木制作,柜高60厘米、长1.8米,宽65厘米,加上色硬、色脚、色芯等,全板飘色共重约140公斤。
黄圃飘色分为柜式和袖式两种
柜式:
固定在色柜底下的钢条,通过色台伸出,以色脚有认袖作为遮掩,再辅以色梗,以支撑色芯;
袖式:
作为支撑的钢条固定在色梗的底部。通过色脚的裤脚和衣袖伸出连接色梗,再支撑色芯。
当一切准备妥当,到了三月初三北帝诞这一天,三个坊的飘色就集中在一起进行出色巡游,首先由两只狮子开路,接着有两支绣有北斗七星的旗;接着是大头牌,绣有“三坊飘色“字样,1.2宽,高2米;跟着是横幅,宽2.3米,高度60厘米,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跟着是色标:绣着该飘色是哪个坊及飘色的名字,色标宽0.7米,高1.2米。跟着就是飘色,一板飘色一个中国民间故事,每版飘色从色芯到面有3米高左右。然后,每隔4、5板飘色跟着一个锣鼓柜。还有腰鼓队,秧歌队,是高跷队,当时,三坊飘色是连续二天举行的,每个坊每天都出3板飘色,一个锣鼓柜,因此,每次举行飘色出巡,村民都可以欣赏到近27板飘色的精彩表演。
在飘色出巡时,每隔3、4板飘色就有一个锣鼓柜,锣鼓柜有一个掌板,一个打钹,一个打锣,2—3个吹唢呐,2个人抬锣鼓柜,整个锣鼓柜共有7—8个人,情景十较为热闹。
道具制品
巡游时所需的道具
1.最先开道的两只狮子;
2.两支绣有北斗七星的旗;
3.大头牌,绣有“三坊飘色“字样,1.2宽,高2米;
4.横幅,宽2.3米,高度60厘米,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5.色标:绣着该飘色是哪个坊以及飘色的名字,色标宽0.7米,高1.2米;
6.飘色:一板飘色一个中国民间故事,每板飘色由色芯、色梗、色柜、色脚所组成。每板飘色从色芯到面有3米高左右,重量约有140公斤;
7.色杠:每板飘色由4个轿夫抬杠,每条色杠长约4米,用10—12厘米,用”有骨杉”做成;
8.每隔4、5板飘色跟着一个锣鼓柜,锣鼓柜以唢呐、锣鼓、钹等道具为主。
飘色出巡时的角色
1.色芯每板飘色一个色芯:由年龄2岁左右、体重20斤、高约80厘米的小女孩,根据故事情节化妆扮演;
2.色脚:每板飘色有一个色脚:由年龄8岁左右的男孩根据故事情节化妆扮演;
3.锣鼓柜乐手:每隔4、5板飘色,就有一一个锣鼓柜,每个锣鼓柜有一个人掌板、一个人打钹、一个人打锣,2—3个人吹唢呐,2个人抬锣鼓柜,整个锣鼓柜共有7—8个人;
4.轿夫:每板飘色均有4个轿夫抬着色柜巡游,轿夫一般以古代服装统一打扮;
5.文巡武巡若干名,每次飘色出巡时,均有古装打扮的文巡武巡相随;
6.另有踩高跷、打腰鼓、扭秧歌者各数十人。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黄圃飘色保留了历史上岁时民间艺术的精髓,是岁时节令、喜庆活动文明社会的传统民间艺术,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艺术表现。
传承状况
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黄圃飘色传承困难重重,特别是艺术色梗塑造、伴奏等行当都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急需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扶持措施。
传承谱系
谱系列表
传承人物
胡洁洪:
黄圃飘色光绪年间有民间艺人,从清末期间起,悉心研究黄面飘色的色梗艺术,擅长于飘色色梗艺术制作和造型设计,对飘色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胡柏泉:
黄圃飘色民国时期的民间艺人,继承父亲胡洁洪制作色梗的技巧,对黄圃飘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他所制作的飘色色梗被收藏于黄圃飘色馆内。
王伟和:
黄圃飘色解放前后的第二代民间艺人,长年参与黄圃飘色出色的技术操作、指导。
苏照恩:
苏照恩,男,汉族,1948年6月出生,中山市黄圃镇人,2008年被确定为广东省省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07年,中山市已经成立了黄圃飘色博物馆和坦洲咸水歌博物馆,黄圃飘色博物馆也将扩建新馆。
黄圃镇培红小学被中山市定为黄圃飘色传承基地。
黄圃镇培红小学聘请了黄圃飘色传承人苏照恩定期到学校为学生上课,让学生更深入了解飘色文化。此外还对教师进行飘色传统知识培训,形成一支符合学校特色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和校外辅导员队伍。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9年9月13日上午,“2019黄圃飘色文化节暨三社社区第六届飘色文化艺术节”举行,现场3万名群众、线上30多万网民共同分享飘色文化艺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