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系”,是国民党军队中的一个派系,系因国民党中央军的骨干多为黄埔军校的教官和毕业生而得名。
民国13年(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创办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设于广州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1924年—1947年)。军校在此办到第7期,1930年9月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在1926年—1949年的各个时期,黄埔军校分别在各地开设分校和训练班。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23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其中1924年到1929年共培养7期13000余人。黄埔军校的教官和毕业生中的多数形成国民党中央军的骨干—黄埔系。 [2]
黄埔系是蒋介石利用其长期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之便,以国家力量豢成效忠其个人的一支武装力量。在国民党军中,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是蒋介石的嫡系。 [1]
黄埔毕业生大都由黄埔校军的建立而开始起步。1924年10月,黄埔学生军与友军一起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后,于11月和12月先后成立军校教导第1、第2团。次年参加北伐东征。此为黄埔军校时期,也是黄埔系萌芽时期。
1925年2月,国民党中执会决定成立党军第1旅,校军变为党军。4月,组建第3团。6月,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乱后,增加第4、第5团。此为国民党党军时期。
1925年8月,第1旅扩为国民革命军第1师,原党军第4、第5团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师。2个师合为第1军,全是黄埔子弟,军长蒋介石。次年参加北伐。此为国民革命军成立时期。
1927年4月至1937年7月为黄埔系初步形成时期。北伐军占领东南一带后,蒋介石将第1军扩编为第1集团军。由于黄埔军在组织、纪律上相对比其他部队更强,财政、装备、后勤也较为充足,在历次战争中屡败众军阀,故而政治、军事实力愈益雄厚。此后在多次进攻苏区,“围剿”红军时,黄埔系都是主力。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出身的许多将领纷纷率军上阵与日军作战,黄埔系全面形成。其骨干纷纷担任师长、军长、集团军乃至战区司令长官,从而完成对军界的接班部署。
在反共内战时期,黄埔系势力达到顶峰。3年内,国民党军队的“剿总”、绥靖区、警备区、兵团、军、师管区的司令官以及军、师长,大部分来自黄埔系,中央军事部门的指挥大权也部分掌握在他们手中。
1949年大陆解放前夕,黄埔系继大革命后出现第二次大分化,他们与保定系的不少将领先后走向光明,加入革命阵营。黄埔系逃到台湾者则多为陈诚、蒋经国所排斥,有实权者在数千黄埔系成员中不过数十人而已。至此,黄埔系走向没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