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头亚马逊鹦哥 属
华盛顿公约一级保护鸟类。身长约四十公分,绿色的身体,灰色的脚。特征是金黄色的羽毛分布在头部及喉部,尚未成熟的鹦鹉仅有前额是黄色的,
双黄头亚马逊鹦鹉头顶的黄色羽毛会随年龄不同而增加,纯正的双黄头亚马逊鹦鹉约6岁左右头顶黄色的羽毛会长至整个头部或伸展至颈部。要达到成鸟的体色需要约六年的时间。橘色的虹膜,灰白色的喙。
黄头亚马逊鹦鹉(Amazona oratrix),又名
双黄头亚马逊鹦鹉或黄冠亚马逊鹦哥,是
墨西哥及中美洲北部一种濒危的鹦鹉。它们长35-38厘米,主要呈绿色,尾巴短小,头部黄色。它们栖息在
红树林或近河流的森林。它们有时被认为是
黄冠亚马逊鹦鹉的亚种。
黄头亚马逊鹦哥 连同
黄颈亚马逊鹦鹉曾被分类为黄冠亚马逊鹦鹉的亚种,但基于黄色羽毛的数量、脚及喙的颜色、双黄头亚马逊鹦鹉与黄冠亚马逊鹦鹉之间不会交配,又黄颈亚马逊鹦鹉与黄冠亚马逊鹦鹉同时存在于
洪都拉斯北部,它们最终被分类为独立的物种。在洪都拉斯北部的群落,其头部、颈部及冠的黄毛羽毛各有不同,但淡色的喙及雏鸟的羽毛都较接近双黄头亚马逊鹦鹉。这使得分类的情况更为复杂。于1997年,在此处发现了双黄头亚马逊鹦鹉的亚种A. o. hondurensis。而在
海湾群岛黄颈亚马逊鹦鹉的亚种A. auropalliata caribaea与这个亚种似乎相对接近,两者都有较淡色的下颌,显示它们之间有着基因流。若然确定,它们有可能是同一物种。另外,黄颈亚马逊鹦鹉的两个亚种A. a. caribaea及A. a. parvipes比其指名亚种更接近双黄头亚马逊鹦鹉,肩膀上都有红色的羽毛。另外,饲养下的这些物种都有混种,而DNA的系统发生学分析并不支持分裂为不同的物种。
A. o. tresmariae:分布在三圣母群岛;
A. o. hondurensis:分布在洪都拉斯。
另一个在墨西哥湾的亚种A. o. magna,现已被认为并非有效,故将之包含在指名亚种之内。[2][9][10]相反,在危地马拉东部及洪都拉斯西北部像A. o. belizensis的群落,有可能是未被描述的亚种,暂时称为A. o. guatemalensis。
黄头亚马逊鹦哥 长35-38厘米。身体较为粗壮,双翼较圆,尾巴方形。身体呈鲜绿色,头部黄色,颈部有凹坑,双翼弯曲处呈红色,大腿黄色。飞羽是黑色至蓝紫色,
次级飞羽有红点。尾巴上也有红点,但一般是隐藏的。尾羽末端黄色。
双黄头亚马逊鹦鹉的喙灰色,伯利兹及洪都拉斯亚种雏鸟的喙较深色。墨西哥亚种的眼圈白色,其他的都是灰色。不同地区的亚种其黄色羽毛的数量也有不同。三圣母群岛亚种的头部及上胸都是黄色;指名亚种的只有头部是黄色的;伯利兹、危地马拉及洪都拉斯西北部亚种的只有冠是黄色;洪都拉斯北部亚种的冠及颈背是黄色的。雏鸟的黄色羽毛较少,要2-4岁才会成为成鸟。
墨西哥品种的身体有较多黄色的羽毛,作为宠物的售价也很高。一些的黄色羽毛甚至像三圣母群岛亚种般
黄头亚马逊鹦哥 栖息在伯利兹的河岸林带及常绿林,并
危地马拉的红树林。它们会单独、成对或成群的生活。它们以往分布在墨西哥的三圣母群岛及
哈利斯科州至瓦哈卡州,和新莱昂州至恰帕斯州北部及塔巴斯科州西南部,并包括大部份伯利兹、危地马拉东北部及
洪都拉斯西北部。但是,它们的数量因捕猎及失去栖息地而于1970年代至1994年急降90%,于1994年至2004年下降68%。
黄头亚马逊鹦哥 被捕猎作为
宠物,令它们差不多从野外灭绝。野生种的数量在20年内由70000只下降至只余下7000只。被捕获的野生种约有90%在过程中死亡。黄头亚马逊鹦哥 受到《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的保护,禁止野生种的出入口及贸易,饲养种的贸易则需官方的证明。
黄头亚马逊鹦哥 的性格很适合作为宠物,由于很喜欢“说话”,故已成为人类宠物成百年。它们的说话能力只有
非洲灰鹦鹉较为好,且只有
黄颈亚马逊鹦鹉可以与它们比美。它们嘈吵、活跃、聪明、有趣及顽皮。它们喜欢吸引主人及参观者。不过,它们会对近亲带有攻击性,尤其是在繁殖季节的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