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垠1966年 生于广东
普宁。1989年9月~1993年7月 就读
广州美术学院,获
文学学士学位。现居
广州、纽约,自由艺术家。中国重要的当代艺术家。
主要展览
。广东省庆祝建国四十五周年美术作品展,广东画院(1994)。黄少垠铜版画展,
纽约国际美术馆(2009 )。无常与放任—— 胡志颖·黄少垠绘画展,789-K 艺术空间,北京(2009)。“子勿语”黄少垠、郑琦、Thomas·Diego·Armonia 三人联展,第十三届
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2009)。第11届亚非&地中海国家当代艺术展,杭州(2014 )。
SELECTED EXHIBITIONS
1992 Copperplate Exhibition, Art Gallery of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Guangzhou
1993 United Art Exhibition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t Gallery of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Guangzhou
1993 The 5 ChinaExhibition of 3kind Print Work, Art Gallery of Xian Academy of Fine Arts, Xian
1994ChinaNational Day No.45 Art Works Exhibition of Guangdong, Guangdong Art Academy, Guangzhou
2008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master-Olympics, Beijing
2009 Huang Shaoyin’s Copperplate Exhibition, World Fine Art Inc., New York
2009 Transiency and Indulge——Hu Zhiying · Huang Shaoyin’s Drawing, 798-K SPACE, Beijing
2014 Asian & African & Mediterranean International Modern Art Exhibition, Hangzhou
发表作品
《广东美术家》第二期,广东美术家杂志社(1993)。《中国版画》第二期,
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当代艺术》丛书第五辑,
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中国版画》第十期同时刊载作品和论文,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北方美术》第一期专文评介四幅作品,
天津美术学院(1998)。《世界美术集(华人卷)》,《世界美术家传(华人卷)》,香港美术出版社(1998)。《中国当代美术现象批评文丛――断层与绵延》,
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
美术观察》第十一期刊载油画作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艺术地图》,艺术地图杂志社,北京(2009)。《库艺术》。库艺术杂志社,北京(2009)。《世界艺术》,世界艺术杂志社,北京(2009)
PUBLISHING
1993 “Guangdong Artists” No.2, Guangdong Artists Magazine Office, Guangzhou
1993 “Chinese Printmaking” No.2,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1993 “Contemporary Art” No.5, Hunan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Changsha
1996 “Chinese Printmaking” No.10,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1998 “Northern Arts” No.1,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 Tianjin
1998 “Chinese Art Works” & “Chinese Artists”, Hong Kong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Hong Kong
1999 “Contemporary Art inChina”, Jiling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Changchun
2004 “Art Observation” No.11, the Art Academy ofChina, Beijing
2010 “Huang Shaoyin Works Collection”, Orange Gallery, Guangzhou
主要奖项
2010 获“2010国际棕榈艺术奖”, 德国莱比锡
AWARD
2010 Winner Palm Art Award 2010, Leipzig, Germany
评价
批评家评黄少垠的艺术
选择一种适合于自身并且有意义的艺术创作方法,对艺术家来说,难之又难。摆脱时尚的纠葛已成为艺术家独立品格的标志。否则,艺术家及其作品不过是过眼烟云。任何一个时代都未能逃脱这个淘汰法则。这正是我们面对黄少垠绘画作品,无法抑制地要进行一番探究的原因。……在这里,对抽象与具象,传统与反传统,写实与表现等问题的追究都显得无意义了,因为艺术家早已超越于此,而涉及的是自然、超自然、人类的想象以及如何再现想象的问题。其艺术语境使人们摆脱这个梦想进入
天堂的现实的纠葛,沉醉于超时空的精神体验之中。
——玉令(《北方美术·画家与作品》,
天津美术学院)
黄少垠的作品,她是一个艺术感觉非常好的艺术家。她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她的那种时间性和日记的方式,挺有意思。她的画面效果很强悍,她的作品实际上是对生活片段或人生的感悟。
——吴鸿(《世界艺术》,2009年第八期)
黄少垠的作品基于本体,走向内心,显得单纯。她作为女性艺术家,很自由地表达取消引用她内心世界那种说不清楚的东西,画面统一。她的发展过程,从她早期的铜版画,慢慢到一条符合自己内心世界的表达方式,跟她的内心状态是吻合的。那种艺术家感性的、直觉的、流动的、把握不定的内心状态在她的画面体现的很好。
黄少垠的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放任、就是自由、就是本真。表现主义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这里。
黄少垠的作品比较本色,对艺术的理解、艺术表现的对象都显得单纯、直接。直抒胸臆,虽然借鉴了表现主义、涂鸦艺术,但结果都很个人化、很本真、本色,我觉得非常好。
黄少垠的作品和这几年浮在面上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很强的意志这样一个因素在里面。黄少垠的作品和欧洲的
新表现主义不一样,包含一些美国涂鸦的成分,具体来看,有一些很轻松的东西,她的主题和题目也是很日常化的:《海天》、《塞车》、《吸烟的人》等等,显然,黄少垠更多的是来自中国日常现实中的形象。
进入展厅的瞬间,仿若闯入梦境抑或《
神曲》中的炼狱,内心被一种强大的力量所吸引,这种力量可以单纯来自强烈的色彩,激情的笔触,极富变化的表现形式。像艺术家黄少垠所说“情感的自由表达,甚至情绪化的表达更让人感受到颤抖的心跳……在绘画的过程中,我从未把它当作一种创造,画画对我来说是一种需要,一种生命运动的需要,一种感性的情感表达,有时甚至是语无伦次,但它是最接近本真的感受。”——正是这种无序的、感性的宣泄使得情感的表达更近于本真状态,才使得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更易产生共鸣。黄少垠西方用
抽象主义观念及手法,对自身经历、个人体验、精神领域进行描绘,强调感性的宣泄,她认为理性的表达不一定是真实的,而感性的、放任的、随意的状态是最接近真实的。
——韩凤石(《感性近于本真》)
创作笔记
我觉得我的作品是有时空性的,它不是理性判断的结果,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观念陈列。它是一种具有时间意义的、空间变动的感性体验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感知从生命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一种感性的精神空间,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时空。对于我个人来说,时间只是一种感知,对于一个昏睡了十年然后复活的人来说,这十年是不存在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可以计算的数据,多少小时、多少分、多少秒。它是一个人的感知的过程,以及对感知所产生的精神的过程,是人类的精神从生命中分离出来的过程,是因生命的需要而付出的一种方式。我试图通过绘画来完成这一过程。
人类的
理性教育作为人类发展的共同需要,在推动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和运作机制的改良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满足了人类共性的需要。但另一方面理性教育的不断发展,如同科技的发展给自然带来灾难,使某些珍奇物种濒临灭绝一样,人类的感性世界也同样逃脱不了灭顶之灾。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人类的理性思维的不断发展同时伴随着人类感性认知能力的不断衰退的历史。当这世界完全为理性所控制,当人们都丧失了感性,没有情感,人类将变成一台台理性的机器,没有灵魂。唤醒人的感知,已成为艺术家的责任,用艺术作品重新点燃人类灵魂深处最闪光的东西。
艺术的价值不在于过多的理性思维,它不是“因为……所以……”的逻辑推理;更不是“是……”与“不是……”的理性判断,它的意义和价值应在于表达——视觉的表达而非语言的表达,而把思考和判断留给观者。它的表达既不是如同诉讼般索然寡味的陈述,更不是冷冰冰的,有条不紊的使用说明。也许它可以语无伦次,但它应该是最接近本真的表达,它是精神活动的一个无序的过程。
人因有情感方知灵魂的存在,及其存在的力量。情感的自由表达,甚至情绪化的表达更让人感受到颤抖的心跳。情绪化的个性才是真正的个体的东西,是不同个体最本真的个性,是上苍赋予每个人最珍贵的礼物,是灵魂深处最闪光的东西。它使每个个体的存在有着独立的价值意义,使世界更加
多元化。
科学家更多的是发现,而艺术家所谓的“发现了另外一种美的形式”,其实是一种创造,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形式,而不是发现,纯粹个人精神上所自然表达出来的一个东西。这个“自然”并不是物象的自然,而是最原本的内心存在的人的自然。每个人的思路都是不一样的,本身是一种自然的存在。
我拒绝对自己完成作品的过程吸取经验、总结一套有据可寻的创作模式。在放任中解放灵魂、表达自我,在否定中达成统一。然而,要做到放任自流,灵动多变,又统一协调,经常需要经过多次反复的
否定之否定,是一个自己也无法复制的过程。是用时间去体验生命的存在,灵魂在颤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