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尾鲴
鲤科鲴属动物
黄尾鲴是鲤形目鲤科鲴属鱼类,别名黄尾、沙黄、黄姑子、黄鱼。体形长,侧扁;头呈圆锥形,吻钝;口下位,下颌有发达的角质边缘;侧线的前段向腹方微弯,后延至尾柄正中;在腹鳍基部两侧有1—2片长形的腋鳞;腹部圆,腹棱不完全。背部灰黑色,腹部及体侧下半部银白色,在鳃盖骨的后缘有一浅黄色斑块,尾鳍呈显著的黄色。
形态特征
黄尾鲴体延长,稍侧扁,腹部圆,仅肛门前有一短而不明显的腹棱,其长不过肛门与臀鳍基间距离的1/4。头小,呈圆锥形。吻钝,吻长大于眼径。眼中大,上侧位,距吻端较近,眼后头长大于吻长。眼间隔较宽,大于眼径。口小,下位,口裂稍呈弧形,下颁有较发达的角质边缘。口角无须。鰓盖膜连于峡部。
黄尾鲴体被小圆鳞。侧线完全,前部稍下弯,后部行于尾柄正中。
黄尾鲴背鳍具光滑硬刺,其起点至吻端的距离小于至尾鳍基的距离。胸鳍下侧位,末端不达腹鳍。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稍后下方,末端不达肛门,基部两侧具1—2枚长形腋鳞。臀鳍起点距尾鳍基较距腹鳍起点稍近。尾鳍叉形。
黄尾鲴鳃耙短,量三角形叶片状,密列。下咽骨近弧形,较窄。下咽齿细长,主行齿侧扁,其余呈柱状。鳔2室,后室大。肠细长,肠长为体长4.7—5.0倍。腹膜黑色。
黄尾鲴背部灰黑色,腹部侧银白色。鰓盖骨后缘有一浅黄色斑条,尾鳍橘黄色,液浸标本黄色稍褪。
栖息环境
黄尾鲴属通常生活在江河、湖泊中,尤其喜栖息于多水草、软泥底质的水域底层,一般不到中上层水域活动。
生活习性
活动
在自然环境中,黄尾鲴通常栖息于江河的中上游水段,每到繁殖季节则逆流而上,4—6月份于流水浅滩产卵繁殖,然后冬季气温降低时会前往湖泊、水潭等水深的地方越冬。
食性
黄尾鲴子鱼阶段以浮游生物为食,体长达4厘米以上转食附着藻类、水生植物的枝叶和有机碎屑。在池塘养殖条件下,鲴鱼常栖息于水下层,刮取有机碎屑、污泥杂质及水表面残渣泡沫中的裸藻等。到成鱼阶段,其摄取的主要食物为腐屑,以沿岸性着生的羽纹硅藻、双缝硅藻、双菱硅藻以及颤藻出现次数和出现率最高。成鱼食料中泥沙成份以春、夏、秋最多,腐屑含量以冬季最大,着生硅藻、颤藻以春秋两季较多。
分布范围
黄尾鲴分布于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水系,其中在长江流域最为常见,中国的甘肃、山西、河北、山东、福建以及海南岛等地产有此鱼。
繁殖方式
生长
黄尾鲴在江河、水库、湖泊等大型水域中生长速度较快,个体较大,可依据鳞片上的切割现象确定其年龄。该鱼的生长具有阶段性,体长和体重在三龄以前增长较快,后期因为黄尾鲴进入二龄后开始大量性成熟导致体长与体重的相对增长速度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1龄个体平均体长为125毫米,2龄个体平均体长为215毫米。
繁殖
黄尾鲴通常成群游至急流浅滩产卵,对附着物要求不严。在繁殖季节,雄鱼头部、鳃盖、背鳍起点前部的表皮角质化形成珠星,在胸鳍基部和鳍条表现较为显著,体表变得粗糙;雌鱼则无此构造。发情后的雌雄个体会相互追逐,雄鱼还会时不时地用头部撞击雌鱼的腹部,发情达到最高潮时雌雄鱼游泳速度加快,尾部摆动频率增加,并行片刻,交尾发出“啪”的响声并翻起浪花,雌雄鱼完成一次产卵交配活动。
黄尾鲴2龄即可达性成熟。繁殖季节为3月下旬至7月,其中4—5月为繁殖盛期。在繁殖期,雄鱼头部、鳃盖、鳍条上有珠星,体表粗糙,轻压腹部有精液从泄殖孔流出;雌鱼腹部膨大,有明显的卵巢轮廓,体表光滑。黄尾鲴的绝对怀卵量为12万—17万粒/尾,属一年分批产卵类型。该鱼在23—25℃水温条件下,受精卵的孵化速度仅次于银鲴,时间约为37小时出膜。尽管鲴类多在2+龄即成熟,但黄尾鲴1+龄有时即成熟。黄尾鲴以Ⅲ期卵巢越冬,翌年3月才开始发育到第IV期,5—6月进入产卵盛期。成熟系数最高是在4月底到6月,为16.9%。
黄尾鲴刚出膜的仔鱼身体呈弯曲状,头部靠近卵黄囊前端,10—20分后躯体充分伸展,伸直的仔鱼全长4.73—4.99毫米,全身透明,只在眼睛下边缘有少量色素,并分化出了背鳍褶。出膜后的仔鱼会不定时垂直向上运动,上升一段距离后立即头朝下垂直沉入水底静卧,与泥鳅仔鱼的垂直运动期非常相似。
受精后6天9小时,卵黄囊吸尽,对外营养,肠上缘1行黑色素,尾椎下方无黑色素,长7.5毫米。受精后7天17小时,背褶分化,尾椎微上翘,肠上缘1行黑色素,听囊前后各1朵黑色素,心脏斜向鳔处有3朵黑色素,尾褶三波形,长8.2毫米。受精后17天7小时,背鳍与背褶分离,尾叉形,出现鳍条,背鳍也出现鳍条,鳔二室,吻尖,口下位,长9.7毫米。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黄尾鲴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能力强、易捕捞等特点。黄尾鲴主要以腐殖质、有机碎屑及附生藻类为食,并能形成天然增殖群体,所以湖泊、水库即使是富营养化水体可以引人此鱼,以便提高水城生产力。在不增加饲料的情况下,在大水面进行黄尾鲴移植、增殖,并加强资源保护,让其形成自然种群,不仅能增加单位面积鱼产量,而且对净化水质、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促进主养鱼增产和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该鱼易养殖,饲料来源广,养殖成本低,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增养殖前景。因其生长速度较快,个体在同属鱼类中较大,且天然产量丰富,为江湖中一种常见的经济鱼类。
生态价值
养殖技术
苗种繁殖
苗种培育
成鱼养殖
黄尾鲴的成鱼养殖以与“家鱼”池塘混养效果为好,不但不增加饲料的投喂量,亦不必采取特殊的管理措施,就可取到增产作用。
一般混养时以“家鱼”为主,按正常模式放养,另外增加200—300尾33毫米规格的黄尾鲴鱼苗,到年底即可增收30—50千克的鲴鱼。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8 21:5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