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冢是五顷原回族乡古冢。从
正宁县城
山河镇坐汽车至五顷原回族乡,在五顷原与二顷原结合的斜坡弯道的岘子处,有一东北指西南方向的高大
古冢。古冢三面临谷,一峰耸起,高10 ~ 60米,冢西半部现修水平梯田18阶,每阶1 ~ 3米,阶面宽1 ~ 2米,上植
核桃树近千棵。冢顶部原呈长方覆斗形,现为椭圆形,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30米,面积1500 ~ 1800平方米。从土层成形看,动土层至少在40米以上,从冢三面
临谷、水土流失情形看,原冢肯定更高大宏伟。
当地老年人说是上辈传下来的“仙人坟”,再没有这么老、这么大、这么高的坟了。原先故坟上长满又高又密的松树,都说有
神灵,没人敢动。经考证,松树是
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期间砍掉的,梯田、
核桃树是1958年后五顷原林场修筑、种植的。这就是
闻名遐迩的
黄帝陵,史称“黄帝冢”。
《
史记正义》引《
括地志》云:“
黄帝陵在
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子午山亦称
子午岭,即《
史记》所说“黄帝崩,葬
桥山”的桥山。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庆阳知府赵本植编纂的《庆阳府志》载:“黄帝陵在罗川县城东子午山旁。”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正宁知县折遇兰编纂的《
正宁县志》记述得更清楚:“黄帝陵在县(真宁县,县治在罗川;今为正宁县)东南湫头镇东北
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黄帝葬
衣冠处。’”此黄帝冢,正是
汉武帝北巡
朔方,
勒兵10余万,还祭黄帝冢于桥山的地方。
黄帝冢所在地的五顷原和两顷原实系“
五姓原”和“
二姓原”的转音。五顷原原来只有5户人家,且是5个姓氏,两顷原也只有2户人,也是二姓。二姓或五姓,是
陵户人数,可能是
黄帝陵的守陵人。历代对守陵户都有定制。《
万姓统谱》称:“黄帝葬
桥山,子孙守冢,因为氏。”这里的居民可能就是世代
默默无闻的黄帝冢的守护人。
为什么叫“黄帝冢”,不叫“
黄帝陵”呢?“冢”是隆起的坟墓。
郑玄注《
周礼·春官·序官》“
冢人”为:“冢,封土为丘垅,象冢而为之。”《
水经注》说:“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秦以前的黄帝墓地都叫
冢。现存
正宁县博物馆的北宋
大中祥符二年(1009)所立的《大宋宁州承天观之碑》载:“兹县(隋罗川县,今正宁县)据罗川之上游,实彭原(即宁州)之属邑,气象葱蔚,原隰
隐辚,人敦忠义之风,俗勤稼穑之事。
轩丘在望,乃
有熊得道之乡;豳土划疆,本公刘积德之地。”“轩辕师广成于前,夏禹尊子高于后。”这里所说的“轩丘”即罗水上游之
桥山,因古有虫乔(桥)氏而得名。桥山,即子午山,现名
子午岭,黄帝冢即在子午岭中。《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载:“黄帝崩,葬桥山。”《史记·
孝武本纪》说,“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
上天,群臣葬其
衣冠。”《
列仙传》云:“
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棺焉。”“舄”,本义为以木置履下,干腊不畏泥湿,引申为鞋的通称。黄帝姓姬,号轩辕氏、
有熊氏,为
少典之子。相传
炎帝袭扰各部落,他得到众部落的拥戴,在
阪泉(今河北
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作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属河北)击杀蚩尤。传说他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现存《
内经》一书,即系托名黄帝与
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故又称《黄帝内经》。
孙中山先生曾赋诗赞曰:“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
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相传黄帝死后“
乘龙上天”,飞向另一个世界去了。因此明代以来的
景清、
李梦阳、强晟等曾题诗说,“
桥山唯有灵湫在,万代穹碑焕典章”,“轩辕何事厌尘寰,自昔乘龙去未还”,“
争知仙驾游何处,犹说
衣冠葬此山”。如今,庆阳市、正宁县的旅游部门已将黄帝冢列为旅游开发项目之一。作为瞻仰、旅游的圣地,正宁黄帝冢将会
修葺一新,以其璀璨千古的胜迹展现在世人面前。
史书上除了
黄帝陵很多地方的确切记述之外,也有一些正史中充满了黄帝陵
墓虚无论的基调。研究者认为,这种观点实际就是黄帝神化论的延伸,他们认为黄帝是神,死时乘龙升天,所以就没有留下真实陵墓。
司马迁的《
史记》和《
列仙传》就有多处这样的记载。据《史记·
孝武本纪》记载:“其来年冬,上议曰:
古者先
振兵泽旅,然后
封禅,乃遂北巡
朔方,
勒兵十余万。
还祭黄帝冢
桥山,
泽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
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列仙传》也有相同的记载。不过因为这种记载的荒诞性,后人对此基本不予认定。
由于黄帝神化论的蔓延,出现黄帝“衣冠”论,又由“
衣冠冢”论造成了多墓论,这也是近年来学术界在此问题上颇多争议的一个因素。国内有部分研究者认为,既然桥山的
黄帝陵是“衣冠冢”,不是真墓,因为一时间无法确定真正的墓地在哪里,所以全国很多地方都争相修建“黄帝陵”,可以这样说,凡是在历史或传说中与黄帝有关的地方,一时间几乎都跟风而上大兴修建之风。据有关研究者考证,眼下全国有十多个黄帝陵,并且都有自己所谓的地方历史记载。
近年来有研究者认为,造成后世关于黄帝陵错位的根源在于明代。当时开国皇帝
朱元璋在“朕兴百神之祀”的旨意下,派大臣查访先代
陵寝,在
中部县北小山脚下发现轩辕小庙(其实是元代一寺院的保生宫),便呈皇上“考君陵墓于此”,并遣中书
管勾甘前往“奠祀修陵”。研究者认为,这是后世尤其是明清以后的人认为真正的
黄帝陵不在正宁县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