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幼藻(1600~1639)约明万历年间在世,字汉荐,福建
莆田黄石塘下沙堤人,其父黄议曾任苏州通判,举人林仰垣室。
黄幼藻(1600~1639)约明万历年间在世,字汉荐,福建
莆田黄石塘下沙堤人,其父黄议曾任苏州通判,举人林仰垣室。她少时受业于老儒方泰,年仅十三、四岁,即工声律,通晓经史,知之大节。其公爹仪部郎启昌殁,能倾家以事,后依附姑母,食不果腹,居不蔽风,忧郁交加,仍然读书不断,后患心脏病而逝,享年三十九岁。其子名露儿,后来为僧,
石室岩的海印洞即其遗迹。
黄幼藻,字汉荐,莆田黄石塘下沙堤人,生于官宦之家。伯父黄谦为司徒黄竭二十一世孙。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刑科给事中。父黄议嘉靖十三年(1534)顺天举人,官苏州府通判,育有两女,均为诗人。长女幼藻,天资丽质,仪态闲逸,丰致绝佳,家学渊源深厚,少年时受业于宿儒方泰,工声律,通经史,擅书法,年十三即能吟诗作词,引人入胜,真闺阁翘楚也。次女幼蘩,字汉宫,与姊姊幼藻乃天生一对幽雅淑女,且以诗文著名,寥若晨星更是凤毛麟角。
幼藻年轻时嫁与林议部启昌子仰垣(恭卿)为妻,夫妻恩爱,相敬如宾。邑人世称幼藻“胄绪高华,姿韵韶秀”且“性尤沉静,知大节,她奉侍翁姑极尽孝道,以才行闻。后太翁疾卒,家无他物,其婆婆宋氏素不喜吝啬,为办丧事,媳藻遂倾资以佑有无,由是家道中落。然而贫无怨言,尽管风雨屋舍,连邻里亲戚也少识其面。
黄幼藻是明代莆阳著名才女诗人,有诗集《柳絮篇》存世,入录明史及《4堂编目》等。其《孤雁》诗云:“渺渺高秋外,长空一雁迟。哀鸣关底事,澹远写相思。瘦马征夫泪,回文少妇诗。晚年坡上过,莫向夕日诗”。诗人借孤雁哀鸣遥寄相思,表达了年青少妇对远戌征夫的眷恋之情。幼藻吟诗以表现婉曲,意味见长,同时具有伤感色调,诗作深婉哀怨,风格集中。
其《白芍药不开》诗云:“万进争开斗晓红,含羞无语倚东风。素妆不阻因谁倦,一段春藏粉黛中”。她用哀怨题材来表达少女怀春的情愫,真正把握言情杰作的深刻内蕴,也洞悉了女诗人心灵幽微之处。
如《竹枝词》:一、“家住横塘白石矾,门前春水浣罗衣,朝来击着木兰棹,闲看鸳鸯对对飞”。二:已喜灯花灿蕊红,不劳乾鹊噪纱窗。可中三日郎相见,重绣锦囊锦带双”。诗中讴歌了 新婚少妇的美好生活,更寄托女诗人对家乡横塘与壶山兰水相伴,无 限憧憬和喜悦之情。
1958年3月4日毛泽东同志从北京飞抵四川成都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主席亲手圈点了自唐宋至明三朝二十八位诗人,歌咏四川的一些诗词,还亲笔题写书名结集出版,收录有李白、
杜甫、苏东坡、陆游和黄幼藻、黄峨(明杨慎妻)等的诗作。
黄幼藻的《
题明妃出塞图》诗:“天外边风扑面沙,举头何处是中华。早知身被丹青误,但嫁巫山百姓家”。这首诗看似通俗,新意无多,然其好就好在大雅大俗。为毛泽东所看重,并圈点入选,足见他涵咏工夫之长,被收入《中国历代女子诗词选》。
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
成都会议期间,圈选的唐宋诗人四川题材的作品中有黄幼藻写的诗《
题明妃出塞图》,诗句是:“天外边风扑面沙,举头何处是中华?早知身被丹青误,但嫁巫山百姓家。”该诗主要写汉朝和亲政策,将
王昭君嫁给
匈奴首领,加强了汉与匈两民族的关系。严格地说,绝代佳人
王昭君离乡去国是悲剧人物。女诗人诗句“天外边风扑面沙,举头何处是中华?”与
杜甫之诗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有异曲同工之妙,唱尽了
王昭君的一生的悲剧。“风沙”与“何处是中华”自然令人想到她离别汉宫,远嫁万里之外的
匈奴国殊俗的陌生环境生活情状,其凄迷心情是难以抹平的。因“早知身被丹青误”,本来“意态由来画不成”(
王安石诗句),何必来了“早知”,还是嫁于平民百姓家为好。女诗人在整篇对
王昭君这一遭遇深表同情,实际上也是借此表达自己的不幸身世及怀才不遇的感受。总之,
王昭君如此遭遇的形象,经女诗人以精确的诗句加以表现使其在千秋之后,依然给后世人留下难以磨灭的想象。
福建
莆田黄石金墩始祖1世黄府(1130-1210年南宋初节度判官副都统赠太尉谥清惠赐庙号为金墩)---2世黄安石---3世黄近---4世黄枊(近四子徙居黄石沙堤)---5世黄禄---6世黄德---7世黄玘---8世黄衡---9世黄恭---10世黄华---11世黄九臬—12世黄必大—13世黄仪—14世黄幼藻(黄幼相胞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