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民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人物名,著名人物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化学家。福建清流人。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5年留学英国。1948年获剑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49年回国。历任教育部留学生处处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解放军防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科技部副部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另有合肥工业大学教授、中南财经大学教授。
简介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十年代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五十种新杂环化合物。合编有《化学物质命名原则》、《毒剂化学》,撰有《关于杂环化合物命名的意见》等论文。
成就
黄新民于1913年2月7日出生在福建省清流县,自幼酷爱读书,立志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先考取长汀第七中学,继而考取上海清心中学插班生,并获得全校全免学、宿、膳奖学金。直至高中毕业,学习成绩一直名列第一。1934年考取清华大学,获化学系、数学系两系奖学金。他进入化学系后刻苦学习,同时十分关心祖国的命运。他积极参加了“一二·九”爱国运动,参加了党领导下的进步学生组织——实用科学研究会的国防化学组活动。193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留校担任助教。同年抗日战争爆发,黄新民出于抗战激情,参加了国民党军政部兵工署防毒学兵队,担任化学教官。由于该队政治腐败,不久即愤然离去。辗转来到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担任讲师。当时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国民党统治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已经有了妻子和孩子的黄新民,不得不先后兼任中学教师、家庭教师、化学药品公司工程师和医院、药厂的药剂师,以维持生活。
在昆明时期,他时时为国担忧,多方探索民族出路。他参加过吴晗、闻一多等学者名流的民盟活动,还参加了党领导下的学习会。1945年考试获取了英国文化协会奖学金和美国庚子赔款奖学金,他先入英国伦敦药学院读研究生,1946年转入剑桥大学学习。在前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A.R.托德(Todd)为主任的化学系及在P.G.曼(Mann)指导下刻苦钻研,1948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吲哚化合物若干问题》。吲哚化合物广泛地以天然产物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中,其中许多具有工业应用的价值,如作为染料的靛蓝和药物的吲哚生物碱,而且能够合成生产。黄新民在他的吲哚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中,提供了50多种新的吲哚衍生物,并发现其中有些化合物具有光敏性能,有可能成为新型的光敏剂。在剑桥大学的第四年担任博士研究员,继续异吲哚方面的研究,寻找更好的光敏染料,即可使照相底片感光速度大为增加的一些染料。
黄新民留学英国后不久,就接受了我党在英组织的直接领导。先后以留英科学工作者协会总干事和中国留学生总会常务委员、主席等身份,编写进步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团结留学生开展革命工作。1948年在布拉格代表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出席了世界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并做了题为《科学与人类》的演讲。1949年又以国际学联代表身份出席了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和平大会,为我党在海外的进步活动做出了贡献。
1949年7月黄新民根据党的指示和安排,动员和组织留欧学生回国参加祖国的建设事业。
1949年9月黄新民等30余人从国外回到北京,一同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被任命为教育部留学生管理处处长,兼政务院文委招待回国留学生委员会秘书。黄新民根据周总理指示以个人名义向欧美和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发出了两千多封邀请信,号召留学生和科学家们回国。他领导的留学生处共接待并安置了近两千名回国的科技人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事业,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总理曾亲切鼓励黄新民说:“牺牲一个博士专业,换回千百人专家,不很合算嘛”。黄新民倍受鼓舞,在3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把周总理的话当做座右铭,经常勉励自己、教育同志。他说:总理的指示很深刻,我们要事事想到全局,想到长远,听党的话,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
在此期间先后兼任华北大学工学院副教授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此外,他还参加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关于学术名词统一方面的工作,被聘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修订的审查委员。
化学物质的种类繁多,其名称的系统化及统一工作,极为重要。化学名词较其他科学名词更加繁多,实难在一本篇幅有限的名词书中一一列出,而且新化合物不断发现,事实上亦无法使其完全。比较合理的办法,是定出一套命名法则,以便学者对于一些结构已知的物质,不论它是早发现或新发现的,一看便能定出它的系统名称。18世纪末,欧洲即已开始从事无机化学物质命名的系统化工作。19世纪末关于有机化学方面,曾举行国际会议。我国化学物质名称的统一工作始于1915年,并于1932年公布了化学命名原则,1937年修订一次,1945年出版了化学命名原则增订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分重视学术名词的统一工作。黄新民从1950年开始参加关于化学命名原则的修订。1953年参加了《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一书的修订工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编著工作。黄新民曾建议:将一切杂环母核均由其结构相当碳环母核来衍生名称;加杂原子名称于碳环名称之前以命名。常见的芳香族碳环母核,大抵均有简名;对新字读音提出了两种方法:(一)音切法,即原音与烷相切。直到目前已审定的有机化学命名中,被沿用的名词中只保留了“甾”字的命名。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侵略美军肆意践踏国际公约,在朝鲜战场公然使用化学武器。当时志愿军急需防护器材,而我军的防护科研还是空白。为了建设防护科研事业,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1952年8月黄新民不计名利地位、个人得失,离开国家机关,辞去三所大学教授职务,从地方来到部队。
黄新民开始在防化学校任训练部防化系主任,主持防化研究室工作。他说:“这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许多开拓者”,“我愿意为这项事业倾心尽力”。一到职就立即带领全室人员奋力苦战。在不长时间内研制出我军早期型号的一批侦毒器等防护器材。防护研究室从计划、专业设置到实验、翻译国外专业书籍以及组织科研协作等,都是他亲自操持,四处奔波,费尽心力。他常说:“科学技术的进步,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基础就在于人才的培养”。他编、译、著《毒剂化学》《毒剂化学与分析》《军用毒剂与侦毒》《杂环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等多种书籍和在军内发行的大学讲义。由于黄新民的努力,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他们是五六十年代开创防护科研事业的主力,也是现在和今后发展防护科研事业的骨干。同志们说:“培养人才是关键的一着棋,是黄新民的一大贡献。”
为了开创军事防护科研事业,黄新民从主持防化研究室到建立防化研究院,一直担任科研管理的领导工作。他着眼于现代战争的需要,从当时的条件出发,有针对性地设置防毒专业、核防毒专业,为防化科研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1956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62年他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9年2月黄新民担任了国务院科技干部局临时领导小组成员兼国务院引进人才办公室负责人。
1980年8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成立不久,黄新民担任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他以极大热情投入环境科学领域的探索,在筹建工作中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从调配培养科技队伍、制定科研发展规划、科研基地建设以及广泛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国际间学术交流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大型综合性环境科研机构,担负着国家环境科技攻关及重大综合性、区域性、应用性环境问题研究;开展全球性、超前性环境问题研究;为国家环境立法、制订政策以及加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黄新民深刻理解国家建立这个研究院的宗旨,以他丰富的科研组织领导经验,在组织建设上严格要求,对科研人员以身作则,循循善诱,钻研环境科学新理论,强调树立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号召每一个职工都要立志为建设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做贡献。他的领导作风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1年在他主持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创办了《中国环境科学》刊物,他担任主编。这一刊物在传播环境科技信息,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年在条件很艰苦的情况下,他组织刚进院的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编辑了《英、汉环境科学词汇》,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出版为中国环境科技工作者及时提供了急需的工具书。
1982年8月黄新民因病离职休养。1983年1月黄新民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顾问。
简历
1983年1月25日黄新民因患肺癌在北京301医院逝世。根据黄新民的生前遗愿,遗体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做医学科研实验,为祖国科学事业做出了最后的贡献。
简历
1913年2月7日 出生于福建省清流县。
1937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并留任助教。
1937-1939年 任国民党军政部兵工署防毒学兵队化学教官。
1939-1940年 任昆明中学教员。
1940-1945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讲师。
1945-1946年 英国伦敦药学院研究生。
1946-1948年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获博士学位,并任博士研究员。
1948年 代表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出席在布拉格召开的“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首届代表大会”。
1949年4月 作为国际学联的代表出席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和平大会”。
1949年9月 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
1949-1952年8月 任教育部留学生处处长,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华北大学工学院副教授。
1951-1956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1952年8月-1979年8月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兵部化学兵学校化学系主任、化学研究室主任、防化研究所副所长、防化研究院技术部副部长。
1956年 主持编制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长远规划防化部分科研发展规划。
1978-1982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理事会理事。
1979年2月-1980年8月 任国务院科技干部局引进人才办公室负责人。
1980年8月-1983年1月 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1983年1月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顾问。
1983年1月25日 病逝于北京。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7 09:54
目录
概述
简介
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