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材镇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下辖镇
黄材镇,隶属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地处宁乡市西北部,东与横市镇接壤,南与老粮仓镇为邻,西毗沩山乡巷子口镇沙田乡,北接益阳市桃江县松木塘镇,距宁乡市城50千米,区域总面积220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黄材镇户籍人口为66658人。
建置沿革
1949年,属益阳、湘潭2专区。
1952年,设黄材镇(乡级镇)。
1958年,改为黄材公社。
1983年10月,设黄材镇(区级镇)。
1983年7月,随宁乡县划入长沙市。
1984年5月,由黄材公社改为黄材乡。
1986年3月,黄材乡并入黄材镇。
1995年,井冲、月山、沙坪3乡并入黄材镇。
2005年12月,崔坪乡并入黄材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黄材镇下辖新街1个社区,清洋、黄材、龙溪、沙坪、宁峰、鹤塘、松华、石山、石狮、胜溪、栗山、蒿溪、新桥、涓水、井冲、松溪、塅溪、龙泉、月山、石龙洞、峡塘、崔坪、烟溪、通溪24个行政村;下设3个居民小组、283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黄材镇下辖1个社区、16个行政村:青羊社区、黄材村、月山村、龙泉村、沙坪村、宁峰村、井冲村、涓水村、松溪村、新桥村、石山村、石龙洞村、崔坪村、炭河里村、沩滨村、石狮庵村、塅溪村,镇人民政府驻黄材集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黄材镇地处宁乡市西北部,东与横市镇接壤,南与老粮仓镇为邻,西毗沩山乡巷子口镇沙田乡,北接益阳市桃江县松木塘镇,距宁乡市城50千米,区域总面积22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黄材镇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最高峰猴公大山位于与桃江县交界处,海拔917.5米,最低点位于龙溪村茶盘塘,海拔102米。
气候
黄材镇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6.8℃;无霜期年平均269天;年平均隆水量1358.1毫米,降雨集中在4—7月。
水文
黄材镇境内河道属沩江水系;境内全长约8千米,宽约80米;塅溪河源于城墙大山南麓,经黄材镇至炭河里入沩江,全长21.5千米;峡溪河发源于猴公大山东麓,流经崔坪村,又称崔坪河,流经黄材镇下河垸子后入沩江,全长20.5千米;黄绢水发源于沙田乡朗山冲,流经沙田、冲至黄材镇小河街后入沩江,全长26千米。
自然灾害
黄材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灾、干旱、山体滑坡等。严重的一次洪灾发生在1998年5月,主要涉及沩江流域8个行政村,受灾面积1.2万亩。山体滑坡主要发生在崔坪、通溪、烟溪、月山、新桥、石狮等村,严重的一次山体滑坡发生在1998年5月新桥村聂家组、2005年5月崔坪村司马组,山体崩塌达20000立方米,转移群众152人。
自然资源
黄材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主要有石灰石、铁、铀、锰、锑、瓷泥等;石灰石资源主要分布在崔坪、栗山一带,储量30000万立方米以上;锰矿资源集中分布在月山至崔坪山脉一带;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3748.5万立方米。2011年,黄材镇有耕地40700亩,人均0.6亩。
人口
截至2011年末,黄材镇总人口有6.5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8400人,城镇化率73.8%;另有流动人口17100人。总人口中,男性33800人,占51.5%;女性31800人,占48.5%;14岁以下10400人,占15.9%;15—64岁44000人,占67.1%;65岁以上11200人,占17%;人口以汉族为主,达65307人,占99.6%;有少数民族293人,占0.4%。2011年,黄材镇人口出生率13.3‰,人口死亡率7‰,人口自然增长率6.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00人。
截至2017年末,黄材镇常住人口为62591人。
截至2018年末,黄材镇户籍人口为67043人。
截至2019年末,黄材镇户籍人口为66658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黄材镇财政总收入1110万元,比2010年增长38.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0万元,比2010年增长27%;人均财政收入170元,比2010年增长35%。
2016年,黄材镇完成镇域生产总值12.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9亿元。
截至2018年末,黄材镇有工业企业7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99个。
截至2019年末,黄材镇有工业企业2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6个。
农业
黄材镇农业以种植水稻、烟叶、蔬菜、西瓜为主。2011年,黄材镇农业总产值42800万元,农业增加值39600万元,占生产总值的32.4%。黄材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薯类为主。2011年,黄材镇生产粮食26000吨,人均396.2千克,其中稻谷22000吨,玉米1500吨,薯类1500吨。黄材镇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西瓜。2011年,黄材镇蔬菜种植面积17000亩,产量17000吨。黄材镇主要品种有辣椒、白菜、黄瓜、茄子;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黄材镇生猪饲养量81500头,年末存栏46000头;羊饲养量3500只,年末存栏200只;牛饲养量3400头,年末存栏300头;家禽年饲养量69.5万羽。
工业
黄材镇工业以建筑材料、矿产开采、农产品加工为主。2011年,黄材镇有工业企业267家,职工6238人;工业总产值为10.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4800万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5.3%。
2016年,黄材镇完成工业总产值15.5亿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为8.2亿元。
商贸
截至2011年末,黄材镇有商业网点362个,职工1653人。2011年,黄材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30500万元,比2010年增长28.7%;城镇有集贸市场1个,年成交额5800万元。
金融业
截至2011年末,黄材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为58500万元,比2010年增长9.8%;各项贷款余额17200万元,比2010年增长8.1%。
邮电业
2011年,黄材镇邮政业务收入为40万元;电信业务收入为30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黄材镇有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1408人,专任教师40人;小学10所,在校生3251人,专任教师16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397人,专任教师74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2011年,黄材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220万元,比2010年增长25%,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31%,比2010年增长12%。
科技事业
截至2011年末,黄材镇有各类科技人才127人,农村实用人才109人,技术特派员21人。
文体事业
截至2011年末,黄材镇有综合文化站1个;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20个;各类文化专业户12个;有各类图书室16个,藏书10万余册;民间诗社3家,业余创作队伍82人。截至2011年末,黄材镇有学校运动场2个,农民文体广场1个;1个行政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8%。截至2011年末,黄材镇有线电视用户数为8900户,入户率52.4%。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黄材镇有一级甲等医院1所(黄材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25个;设病床200张,固定资产总值26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70人,其中执业医师55人,执业助理医师65人,注册护士36人。2011年,黄材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58400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8%。
社会保障
2011年,黄材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237户,人数478人,支出109万元,比2010年增长2%,月人均190元,比2010年增长19%;城市医疗救助14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610人次,共支出31.4万元,比2010年增长1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76户,人数2603人,支出337.4万元,比2010年增长25.5%,月人均108元,比2010年增长28%;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13人,抚恤事业费支出55.3万元,比2010年增长15%;社会福利费15万元,比2010年增长12%;有敬老院2家,床位150张,收养农村五保76人;有社区服务设施3个;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585.6万元,比2010年增长5%;基金支出合计201.6万元,比2010年增长6%;年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6%。
邮政电信
截至2011年末,黄材镇有邮政所1个,全年征订报纸、期刊24万份(册);有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7个;固定电话用户7400户;移动电话用户1.4万户;互联网用户1600户。
基础设施
截至2011年末,黄材镇有自来水厂1座,日供水能力0.6万立方米;主要道路两侧铺设专门排水管道7000米。
截至2011年末,黄材镇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
截至2011年末,黄材镇有花坛20个,绿化面积12000平方米。
黄材镇境内有黄材水库。该水库位于湘水一级支流伪水上游黄材镇以西3.5千米的铁山里,集雨面积240.8平方千米,多年平均降雨量1436.4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83亿立米,水库总库容1.53亿立米,正常水位166米,相应库容1.26亿立米,有效库容1.24亿立米,库容系数0.68。该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发电、防洪、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Ⅱ)水利工程。
交通
2011年末,黄材镇境内有省道横雷公路、灰黄旅游公路2条干线;通村公路率达100%,乡村公路总里程350千米;黄月公路可直抵桃江,黄祖沩旅游专线直通沩山,南崔公路连接千佛洞和峡溪漂流,黄月公路直达龙泉漂流和城大林场。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唐代,安化、桃江、益阳等地的名贵“黄木”集中于此,通过为江运往全国各地,故名“黄材”。
文物古迹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在黄材龙泉转耳仑,农民姜景舒兄弟俩沐着春阳正挥锄垦荒。姜景舒一锄下去,虎口一震,竟刨出一尊青铜重器——四羊方尊
1983年5月下旬,黄材镇龙泉村27岁的农民张建新挖土时,挖出了一只大铜铙,张建新主动地将“象纹大铜铙”送到了宁乡市文物管理所。经专家鉴定,象纹大铜铙铸造于商代晚期,重达221.5公斤,是商代最大的青铜乐器,号称“铜铙之王”。
炭河里遗址位于宁乡市西部,遗址本体面积达到2.3万平方米。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通过考古发掘,炭河里遗址发现了西周大型宫殿遗址7座,出土了商周时期近400件青铜器及大量的陶器、玉器和贵族墓葬。200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屋湾遗址位于黄材镇石狮村新屋湾黄材河南岸,西北距炭河里城址约1千米。发掘区内揭示出的遗迹,最主要的是两组建筑遗迹。第一组开口于3层下,主要见于岗地中部和东部,为规律分布的多组柱洞,柱洞内黑灰色填土,与3层堆积相类,代表着一组汉代建筑遗迹。第二组建筑遗迹位于西岗地顶部,开口于6B层面,由5条灰沟及不成规律的系列柱洞与灰坑构成,代表着一组西周时期的建筑遗迹。
重大事件
抗战结束后,在中共湖南省工委的领导下,湖南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兴起。1949年春节刚过,宁乡人民在姜亚勋、饶孟虎、陈仲怡、李石、谭荫南等人的领导下,发动了黄材、唐市两地农民的武装起义。黄唐起义发生在湖南解放前夕的国民党湖南统治的心脏地区,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民俗风情
结婚俗称“红喜事”。“五四”前,婚姻是由父母包办,媒人撮合,新娘、新郎要到拜堂成亲时揭开新娘红绸头盖才相见。“五四”运动之后,媒人引男方到女方见面,称之“相亲”,家长去对方了解情况,称之为“察亲”。再经过“合八字”、“传庚”、“报日子”、“启媒”、“迎亲”、“接亲”、“拜堂”等程序,方成大礼。
婚礼之时有闹“家爷”即“家翁”的习俗,“家爷”俗称“烧火佬”,戏闹时将家翁脸画成大花脸,头上带着特制的高帽子,身背大杈,手提铜锣,由好友们押着游街,边走边敲锣边喊“烧火佬”宣言。洞房花烛夜,客宾谈笑取乐,俗称“闹房”,依俗“三日不分大小”,除孕妇(俗称“四眼人”)忌进洞房外,不拘礼节,但忌说不吉利的话。闹洞房时,有“赞茶”节目,新郎、新娘抬着茶盘送茶,俗称“抬盘茶”,宾客须赞茶后才能接饮。亲友备礼祝赞谓之“吃喜酒”。
婚宴上,新娘娘家人称之为“大亲”,由新娘父母坐主宾席,俗称“坐大边”、“坐上头”,任何尊长都须让位作陪,俗称陪“大亲”,俗有“娘亲舅大”之称,因此新郎舅舅也要坐大边。婚宴菜肴不能上草鱼。婚礼第三天,新娘偕新郎回娘家省亲,叫“回门”。
丧葬旧时称“白喜事”。办理丧事,有报丧,入殓、祭奠、出殡、送葬等程序。孝子必须披麻带孝,迎接吊唁的亲友时,孝子必须双膝下跪。请道士做法事称做“道场”。亲友备奠礼吊唁称“打道场”。治丧期间,就餐不请客,餐桌上不能上甜菜,以示吊唁,以豆腐为主菜,俗称吊丧为“吃豆腐”。送葬称“上山”,灵枢上路做上山道场,有乐队、狮子等相送,鼓乐、鞭炮齐鸣,旗幡飞舞,热闹非凡。送葬队伍不走捷径,而是绕路而行,沿途众多亲友鸣炮相送,有的甚至设路祭,此时孝子要下跪,并备手巾等礼物答谢。新社会移风易俗,提倡葬事从简,提倡火葬。
婴儿出世都要到神龛前燃放鞭炮,向祖宗报喜。邻居女眷听到鞭炮响,会赶来慰问祝贺,并分别送以鸡蛋、红糖、干刀豆丝、干豆角等以催乳。分娩后胎衣要用陶罐盛着埋在附近山上,意在父母血统与家乡土地永不分离。婴儿父亲即日要带着鞭炮和一只鸡到岳父家报喜,生男孩带公鸡,生女孩带母鸡,岳家无需问便知生男生女了。第三天,女婿接丈人婆去“做三朝”,古称“汤饼会”。外公外婆带去早已准备好的婴儿摇窝、坐栏等,一般还备有婴儿棉袄、夹袄、单衣、棉抱裙、夹抱裙、鞋、帽等各一对,人叹“外婆难做呀”!有的还留下照顾产妇,叫“伴月”。三朝日,长辈妇女将艾叶、枫球、鸡蛋等熬汤为婴儿洗澡,叫“洗三朝”。洗毕,用鸡蛋滚擦婴儿全身,以祛风,祝福健康。亲友赐红纸包封祝贺,赴汤饼会,叫“打三朝”。主家煮熟鸡蛋,上红,分赠众人,叫吃红蛋,又叫吃滚屁股蛋。还有办满月酒、百日酒、周岁酒的。婴儿百日用鲤鱼给婴儿亲嘴并喂汤的习俗,叫“开荤”,周岁时,有的将文具、针线、口红、书画之类摆于盘中,让婴儿去抓,以测其志趣,名曰“抓周”。
每岁生日都叫“长尾巴”,父母总要维以荷包蛋,所谓“大人生日一餐饭,细伢子生日一个蛋”。10岁、20岁等叫“总生”、“整生”,当地做寿讲“男进女满”,即男做虚岁,女做实岁,做60大寿被认为是重开花甲,特别隆重,称为寿星公、寿星婆。有的搭寿台、陈寿桃、点寿烛、唱花鼓戏,此时鞭炮燃放时间越长越好。开筵时,先吃寿面,面条细长,象征长寿,故当地叫生日饭为吃面。50岁以前就庆寿的,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之说,即男满29岁,女满40岁不做寿。有的生日外出避客,叫躲生。
风景名胜
黄材镇境内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千佛洞,还有青羊湖(黄材水库)、天紫漂流、龙泉漂流、秀美城大林场、炭河里遗址等景点。
千佛洞,又名石龙洞、十三洞,位于黄材镇崔坪乡石龙庵村,距宁乡县城62千米,距长沙95千米。千佛洞(石龙洞、十三洞)因处于风景秀美的石龙山下,相传由十三个连环洞组成,故名十三洞,后因旅游开发改为“千佛洞”。千佛洞是距今3亿6千万年前形成的溶洞。千佛洞是长沙地区景观最集中的石灰岩溶洞,据专家分析其全长达2300米。
著名人物
甘泗淇(1903年—1964年),原名姜凤威,别名姜炳坤,十都月山楠竹山(今黄材镇八渡水村)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历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二零师、晋绥军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志愿军回国后,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并被选为中共第八届有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2月,甘泗淇病逝于北京,终年61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9 12:23
目录
概述
建置沿革
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