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头部拳
梅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氏头部拳是梅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黄氏拳创始于清末,结合了其它派别的武术,黄氏头部拳的特点是攻防结合,学习怎样去防身,怎样去攻击。黄氏头部拳已经传承到第五代、第六代,乃至第七代了,在传承中不断改进成为攻守兼备的拳术,而且适合老少村民练习而强身健体。
在平远县东石镇大屋村,有一座黄氏宗祠,名为御史第,很长一段时期是黄氏子弟一起学习黄氏头部拳的地方,在淞沪会战中为国捐躯的抗日先烈黄梅兴将军也曾在此学过黄氏头部拳。据说,黄梅兴上阵作战往往身先士卒,作战骁勇,与他自小练习当地流传的“黄氏头部拳”有关。
以前大屋村黄氏头部拳是只传男不传女,时至现代,则是男女平等,也传承给女性,全村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有参与练拳。
头部拳的名字由来,并非与头部相关联,而是用“头”字代替“首”字。“由于是第一部独创的拳法,所以就叫头部拳。过去,黄家的武术并非只有一种,但头部拳是当地所有黄氏家族习武者首先需要练习的拳术。”和客家武术大多数拳术一样,黄氏头部拳在当时起着防御外敌、强身健体的重要作用,成为黄氏族人竞相学习的拳法。
技艺特征
黄氏头部拳的表演内容主要有拳术、棍术、刀术、钯术、枪术、盾术等,有时由双人表演“扣拳”、“扣棍”,其余的由单人表演。表演时以大鼓、锰锣、钹、铛、七星盘等打击乐器作伴奏,节拍明快,气氛热烈。
传承保护
黄广华于2008年被确认平远县黄氏头部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武术进校园活动已开展起来,把3—5年级的黄氏小朋友作为传承目标,也是传承对象培养。
黄氏头部拳已被列入梅州市市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地村民围绕拳术组建了该县唯一的舞狮队,农闲节日里活跃在农村各地表演。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7 13:41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