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行》(《天下黄河》)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大型系列旅游节目节目于2022年12月15日首播,播出时间为周一到周五17:15,每集45分钟。
节目列表
说明:(1)本表主要列举《
远方的家》系列节目《黄河行》各集节目的首播日期&节目主题&出镜记者等信息。
(2)各集节目的首播日期以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CCTV-4)亚洲版播出为准。
(3)自第9集起更名为“天下黄河”。
分集剧情
系列节目
《让世界听见黄河的声音》系列节目是助力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和
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及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生动实践,是向世界
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
特色、体现
中国精神、蕴藏
中国智慧的重要举措。播出共分5集,分别为《水润中卫》、《生活在中卫》、《贺兰崇山峻 煤城变美城》《湖光沙海话平罗》、《惠农山水美 宁夏北大门》。这些节目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反映
宁夏平原黄河沿岸10年来的发展与变化,以及
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当地独特的
风土人情。
节目评价
《天下黄河》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悠久的黄河文化传承为基底,展现沿线各省区保护和发展黄河文化的新变化、新成就。《天下黄河》系列节目以第一人称记者走访的形式,“走得远、走得深,用心听,用情感受”,通过大量真实生动、具有典型意义的采访,描绘了今日黄河的时代风采,讲述了黄河两岸人民不断奋斗创造,与时代同步发展向前的故事。
一、向全球生动呈现黄河已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彰显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就。
“黄河宁,天下平。” 裹泥卷沙、河道摆动、地上悬河等诸多问题,让黄河成为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严重的河流之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天下黄河》节目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前20集集中报道了黄河上游通过自然恢复和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强化水源涵养功能,已实现连续23年不断流,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提升。
岩羊和雪豹悠哉繁衍生息,是生态好转的重要标志。在黄河源头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岩羊和雪豹数量大幅增加。在黄河源头曲麻莱县,过去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禁牧三年,并种植8万亩优质牧草,使得裸露的黑土滩变得牧草茂盛。在星宿海,“科学放牧、保护生态”的意识已经刻在牧民们的心中,平时用水会先将水从湖中取出,而不是直接在湖中洗涮,避免造成污染;自家的生活垃圾,也要装到袋子里,带到一百多公里外的县城集中处理。牧民们自觉用分类回收的垃圾来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在青海甘德县的岗龙乡,1600多名牧民加入了民间环保协会,他们不仅自发保护当地珍稀的野生动植物,还利用十年时间,义务清理黄河沿岸的垃圾1000多吨。
在青海久治县,有着“天神后花园”美誉的年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在牧民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四年的封闭生态修复,绝美自然画卷重现眼前。在甘肃白银市的景泰县,景电提灌工程把黄河水引到腾格里沙漠,让黄河之水上高山,在甘肃和内蒙古交界地带建起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
景泰县的东升镇,2000亩荒地因为有了黄河水的浇灌,种上了陇椒、朝天椒,丰收季节黄土高坡再现生机。“盐环定”扬黄工程把黄河水引到滩羊之乡——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当地的生态环境不断好转,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在《天下黄河》的镜头中,体现时代发展的很多新事物、新变化都被捕捉。在海拔4100米的果洛高原上,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和5G通信的“智慧牧场”正在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在塔拉滩沙漠,建设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 “板上发电,板下养羊”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
二、接地气呈现黄河流域人的故事,在国际传播中突显中国人踔厉奋进的精神风貌。
《天下黄河》“见山、见水、见人、见事”,讲好中国故事。
摄制组走进果洛高原上的班玛仁拓山,加阳东云喇嘛是当地生态保护协会会长,他主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让所有生命都快乐。寺庙外,数百只岩羊在安逸觅食。在冬天下雪天,加阳会买来500多捆干草喂养这些前来求救的岩羊。他还建立生态文化博览园,把生态保护的理念传递给当地群众和前来的旅游者。在有着“陇上塞罕坝”之称的兰州贡井林场,四代人用60年时间在干旱的黄土高原上植树造林13万亩。林场工人甚至身绑绳索,吊在山崖上作业。为了提高树苗成活率,林场场长火彦君带领职工摸索出一套诀窍,使植树成活率达到80%。最让他欣喜的是,如今林场来了研究生毕业的年轻人,事业后继有人。在玛曲,过去在苏州打拼的藏族青年旦正才让,在乡村振兴战略感召下,回乡创业,开办了民宿,生意十分红火。两位藏族大学生从内地大学毕业后,也选择回到家乡。一位从藏族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业商机,根据藏族传统毡帽来开发款式新颖、适销对路的新式藏帽,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还传播了民族文化;另一位从节能减排出发,用牛粪研制高热值的碳棒,使牧民的取暖效率提高,并且有利于降低碳排放。这些青年决心用自己的双手把家乡变得更好。在甘肃白银市的平川区,张荣、滕丽丽这一对夫妻驻扎荒山种树十年,也曾经历失败,果树大批死亡,积蓄花光……但他们坚信家乡的山可以更绿,家门口也能创造幸福生活。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如今3000亩荒山已经变成了生机盎然的花果山,多年的辛勤付出也有了回报。
三、从流域透视中华文明的根脉,用镜头留住“乡愁”,彰显文化自信。
“百川之首”“四渎之宗”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既是条波澜壮阔的自然之河、生命之河,也是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心灵之河,千百年来,她滋养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节目穷极视听之美,通过航拍、水下摄影、超近距摄影、慢放镜头和黄河流域特有的旋律、民谣等手段,表现了黄河自然景观的壮美,如阿尼玛卿雪山的巍峨峻秀,九曲黄河大转弯的妩媚多姿,高原牧场四季鲜明的色彩变化,黄河日出和黄河落日的如画风景,令人陶醉。特别是节目聚焦中华文明的传承脉络,探寻黄河文化的文明密码。如在青海同德县宗日文化遗址,节目组走进考古现场,了解黄河两岸的先民在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生活,通过出土的珍贵彩陶,洞见闪耀历史的中华文明之光。
在民族文化的展现上,从雪域高原的格萨尔文化——酥油花雕塑、马背藏戏到传统民族运动会,从校园里悠扬的龙头琴弹唱到草原牧场上的声声曼陀铃,再到黄河边的民歌吟唱,观众可以从中领略藏族文化的久远与精彩。《天下黄河》以对文化的追寻,对艺术的传承、对传统的保护为聚焦点,用镜头留住“乡愁”,彰显了文化自信。
《天下黄河》生动感人展现了大河奔涌,九曲连环,气象万千的壮美景象,展现了黄河上游已建成可靠的生态安全屏障,是美丽中国的重要标志。通过真实的故事、细致的表达、多维叙事的手段,带观众感受到“黄河文化”流动的魅力和不息的生命力。(《中国日报网》评)
《天下黄河》的创作团队将黄河锚定为表现对象,深深契合了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根植于内心的亲近黄河、探寻黄河的文化情感诉求。节目紧扣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时代发展三条主线,展现黄河流域瑰丽壮观的自然奇景、丰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新貌,多维度刻画了黄河文化的多样性。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上思考与表达“人河关系”是《天下黄河》系列节目的根和魂。靖远的黄河提灌工程、沙坡头的水利枢纽工程、毛乌素边缘的治沙奇迹……中华民族治理黄河、造福一方的智慧与伟力,既见证了黄河的历史演变,也展现了现实中黄河守护者们的坚韧与执着。
无论是甘肃地区村民关于房屋中堂的使用,还是四川阿坝的藏族山歌、牦牛文化,抑或内蒙古阴山南北的草原游牧生态、陕晋峡谷惊涛骇浪中的羊皮筏、山西的“河东文化”、大禹渡的千年延续、黄河沿岸各地独具特色的美食……节目对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民生的关注,既是对不同区域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的挖掘,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朴素观念的生发。
沿河而行,每到一处,自然美景、风俗美食、历史人文,徐徐展开,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场景带着浓厚的烟火人情。《天下黄河》系列节目用行走、体验、纪实,在“远方的家”的文化体验中,展现出一个真实、光明、峻美的中国。(《光明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