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土是一种水稻土土种,分布在江苏苏州、江苏无锡、江苏常州、江苏镇江、江苏吴中。
特征描述
典型剖面
采自吴县农科所水塔附近,太湖平原,海拔3m,地下水位97cm, 黄土状母质。年均温16℃,年降水量1025mm,无霜期240天,≥10℃积温4962℃。 稻—麦轮作。 Aa层: 0—12cm,灰棕色(7.5YR 5/2),粉砂质粘土,小块状结构,很多棕色鳝血斑。 Ap层: 12—22cm,灰棕色(10YR 4/2),粉砂质粘土,块状结构,细根多,较多暗赤色锈纹,黄灰色胶膜。 P层: 22—62cm,棕灰色(10YR 5/1),壤质粘土,大块状结构,细根少, 橙色铁锰斑点,棕灰色胶膜。 W层: 62—100cm,棕灰色(10YR 5/1),壤质粘土,棱块状结构,黄棕色铁锰斑点,黑棕色雏形铁锰结核,棕灰色胶膜。
主要性状
该土种发育于黄土状的湖积母质,在长期水旱轮作条件下, 季节性淹水,周期性干湿交替,土壤氧化还原作用明显,剖面为Aa—Ap—P—W型。通体质地均匀,壤质粘土。耕层有鳝血斑,自犁底层开始结构体表面有黄灰色胶膜及铁锰锈斑。 潴育层呈棱块状结构,垂直节理,有较厚的灰色胶膜和铁锰结核。氧化铁的晶胶率犁底层 为耕层的1.5倍(n=11),渗育层为耕层的6.82倍,潴育层为耕层的10.08倍。据剖面样分析, 耕层有机质为2.60%,全氮为0.156%,全磷0.052%, 全钾为 1. 388%,微量元素中等,有 效铜3.45ppm(n=135),有效钼0.15ppm(n=8)。阳离子交换量为20me/100g土。
生产性能
该土种土体厚,田脚高,耕性好,爽水,保水供肥能力强; 目前以稻—麦或稻—油轮作的一年两熟制为主,年亩产粮800kg以上, 是太湖平湖生产性能最好的一个土种。今后改良利用要有相对合理的作物布局。实行稻—麦轮作,实施秸秆还田,特别采用油菜萁直接还田,以疏松土壤。据昆山市定点观察,连续三年菜萁还田的效果显著,还田区比对照区总孔隙度增加4.7%,有机质增加0.04%,速效磷增加4ppm。 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据多点试验,磷肥(过磷酸钙)每亩施用15—25kg为宜,旱作施用为主,水稻施用以秧田和早稻较宜。据宜兴市试验,亩施氯化钾8—10kg, 三麦平均增产12.18%,油菜增产16.4%,单季稻增产9.66%。
归属分布
黄泥土,属潴育水稻土亚类黄泥土田土属。 广泛分布于江苏省太湖平原,海拔2—6m,多数分布于4m左右的地段,遍及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市, 以吴江、昆山、无锡、宜兴、江阴、武进等地面积最大,共有336.4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