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龙将军祠始建于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据河源市博物馆文物普查确认,它是全市唯一保存完好的
宋代古建筑。祠宇选址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前有琴江绿水环绕,三面环山层峦叠翠,左右开阔平坦,后方依山傍水,布局井然,错落有序,反映了封建士大夫“以礼为本”的建筑艺术和良好生态的追求。
祠宇简介
祠宇主要格局是三进式大屋,十柱六厅两居室。完全按照
宋代营造法设计,具有典型的
客家建筑特点。石雕、木刻、壁画、屏风等一应俱全,且各具特色;祠宇内或用龙、狮营造雄踞气势,或以松、鹤寄托吉祥祝愿。
精雕细刻,造型逼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历经700多年,这座
古貌沧然的别致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目前属于
紫金县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简介
黄海龙将军(1112-1201年),是北宋户部尚书黄景升的长子,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中乙卯科第七名进士,官居中奉大夫、五城禁军兵马都监(从一品)。宋孝宗时,因与其弟谏投降派向金人割地求和而主张抗金卫国,遭权奸陷害,被贬为广东校尉。入粤后,他不计个人得失,领兵在广东东路讨伐贼寇。由于其足智多谋和善于用兵,使广东东路战乱很快得到平息。率兵进驻
循州(今
龙川县)后,为医治战争创伤,他修水利,垦荒田,兴学育才,深受百姓爱戴。为表彰 他的突出政绩和高尚品德,孝宗皇帝御书“忠孝廉节”金匾褒奖,并官复原职。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告老还乡定居
紫金县中联村。而后,其孙等奏请宋理宗皇帝恩准,建祠于中联。
黄海龙将军五子十五孙,长子黄涣于宋绍兴17年丁丑科进士,官居兵部参军迪功郎,次子黄亨诰封员外散骑侍郎,三子黄利诰封光禄大夫,四子黄庆贵授福建
台湾府讨使,五子黄庆恩诰封中大夫。孙辈中,多为“勋官”、武将,著名的有黄泽授镇军将军镇守秦岭(从二品)等等,其后裔至今遍布粤、桂、湘、川等地。
黄海龙将军世族五代为官,直到他的曾孙辈不仕元朝官为止,官高爵显者有23人(仅进士就16人)。其中“三代将军”、“四代抗金英雄”被传为千秋佳话。作为一代名将的
黄海龙为抵抗外族入侵和平息战乱,转战南北,贡献了毕生力量;入粤循州后,黄海龙带领当地农民开荒垦田,积极促进山区发展,深受百姓爱戴而千古传诵。
发展历史
黄海龙将军祠所在的中联村,古称长乐琴江中镇,土地贫瘠。黄海龙来此定居后带来了生机,带来了人气。据介绍,他十分热爱这片土地,常写诗词赞颂这里的生活,其中《归田闲咏》称上乘之作。
黄海龙及其子孙的到来,也带来了“东园翰墨,西俯书卷”的儒雅之风,使当地人文蔚起,文气陡升。
1997年,黄氏后裔重新对黄海龙将军祠进行修缮,并贯彻“修旧如旧”的原则,即使用原来的材料,保留原来的结构,不走样、不趋时尚,并采用古建筑的工艺,恢复其本来面目。经过维修,祠宇容光焕发,吸引海内外族人前来寻根问祖,溯本追源,有效增强了民族意识。107岁的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
黄麟书老先生赠送了“祖武之光”的大匾,并捐资。
现状
近年来,
敬梓镇政府及黄氏后裔为更好地保护黄海龙将军祠,派有专人看护,定期维护,并对外开放。每个学期开学或重大节日,当地的中小学生都要来这里参观,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
人物经历
黄海龙,字伯,谥良佐,于北宋政和二年壬辰岁(公元1112年)出生于江西
南昌府(原籍瑞金)。是北宋
银青光禄大夫黄淑能之玄孙,北宋焕章阁、左司马尚书、侍读春坊太保黄震之曾孙,北宋中书授业黄文之孙,北宋户部尚书黄汝彦,号景升之子。廿四岁考取南宋绍兴五年已卯科(公元1135年)汪应辰榜进士第七名,选侍讲编修,翌年与汪应辰同迁礼部。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授中奉大夫。通象数、韬略,吏民敬之。绍兴二十二年壬申岁(公元1152年),授五城兵马都监,总摄御前禁军事(从一品),莅任后,强军纪、立要道、严训练、重奖拔,其文武所才所至有声有绩,甚得宋孝宗皇帝推重,有内典禁军、位兼将相之誉。
孝宗隆兴二年甲申岁(公元1164年),金国又举兵南下进捣宋国,权相
汤思退不思收复国土,复割地求和,以至朝政不纲,国事日倾。遂与谏议大夫黄僚、张说等文武众僚,具疏上奏:“亲贤臣、远小人、保国土、制权宦”。文烈疏切,为汤思退所嫉。于乾道元年乙酉岁(公元1165年),被贬为广东校尉,发配远戍
循州,不预政事。海龙遂率领本部人马进入广东
循州(今龙川)蓝关下驻扎。他为医治战争创伤,率兵兴农事,修水利,垦荒造田,建学舍,兴学育才;拓商路,发展工业(打铁),以富百姓,深得
循州人民拥戴。
宋乾道八年(1172年),海盗侵琼(即海南),海龙闻讯率部集琼(州)潮(州)之师,三路平之。经三军用命,经数月奋力剿除,终于解救广州、琼州之危急,并灭余寇于广西梧州。两广人民喜沐洪恩而得安居。消息传入京都,孝宗皇帝谕赞海龙曰:“当朝良佐”。旨召还京,赐银五千两,绢百疋,海龙全分赏将士。其时权宦尚挡道于门,官仅复中奉大夫,解去兵权,益扼不与参商军国重事。
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
广南东路循(州)河(源)荼寇沈师作乱,朝廷下旨命黄海龙复领广东校尉,率部入广东侯命广东提举
杨万里军门,讨伐荼寇。黄海龙以第四子黄贵(名富吉)为先锋进行讨伐。一年间,悉灭荼寇于河源、循州。孝宗皇帝嘉其忠,旨召还京,官复原职,并诰命加封詹、游、江三夫人为懿德夫人、孝德夫人、贤德夫人。加封黄贵为辅国大将军。
宋淳熙九年壬寅岁(公元1182年),值海龙七一寿辰,孝宗皇帝御书“忠孝廉节”置匾赐之,旨下朝中文武百官登堂祝寿,荣耀至极。
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海龙告老还乡。
宋淳佑四年甲辰岁(公元1244后)其孙黄灏,字起所(广南西路都转运使,二品)为弘扬祖父之功烈,面圣,恩准建祠于
循州琴江中镇(今
紫金县敬梓镇中联村)。名曰:黄海龙将军祠,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始建于南宋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距今已有786年。主体建筑成长方形,土、木结构,三进深布局,10柱6厅2上房设置,硬山顶,硬山搁标式构架,前厅设中门、东门、西门突出主线。以石雕、木刻、灰塑、壁画、屏风、花格、雕梁、画栋、琉璃瓦面、内以龙、狮营造雄踞气势,各具特色。门前
石狮、石马、麒麟、石豸、门坪石雕太极图与十二地支生肖图,寓意该祠得天地独厚和乾坤合璧的创意。两旁耸立石桅杆,更显得气势恢弘,庄严雄伟。它是
宋代营造法设计,融合南方宗祠建筑,具有
客家建筑特点的建筑。素有南粤名祠之称,据市博物馆文物普查确认,是河源市保存完好的南宋古建筑,现为
紫金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
黄海龙是黄姓入粤第一人。生五子,十五孙,数十曾孙,全不入元朝为官,一家五代仕宋,官高爵显23人(进士15人,武进士5人,8将军,1校尉2都统),五代将军,皆是抗金抗元英雄,成为千秋佳话。
作为一代名将的黄海龙,为抵抗外族入侵和平息战乱,一生戎马倥偬,征南战北,忠智义勇,千古褒扬。正如其将军祠神龛前高挂南宋孝宗皇帝御书封赐“忠孝廉节”匾额的对联:抗敌反奸乾坤正气参天地,安邦卫国将相雄才冠古今。
他入粤循州后,为促进山区发展,殚精竭虑,深受百姓爱戴而被千古传颂。现其子孙有100多万人口散居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安徽、云南、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