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清渠(1929年11月24日—1989年1月23日),福建省龙岩县(今新罗区)龙门人。曾当选中国致公党第八、九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第六、七届广东省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广东省政协委员。1989年1月23日逝世于广州。
人物生平
黄清渠(1929—1989年),福建省龙岩县(今新罗区)龙门人,民国18年(1929年)11月24日生。其父黄复康是知名的爱国华侨,20世纪50年代初曾任全国侨联常委、广东省侨联副主席。从小受家庭影响,热爱祖国。4岁随母亲远渡重洋。在新加坡读中学期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在华侨中学被选为学生会负责人之一。抗日战争时,全家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他就毅然回国。
1949年9月,考入大连工学院机械系,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大学毕业后,被保送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精密仪器专业深造。1957年研究生班毕业,留校任教。此后,在哈工大执教25年,评上了教授,逐渐成为哈工大精密仪器和计量学研究的带头人,并当选为黑龙江省计量测试学会理事、几何测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省政协委员。先后主编或参与编写了《长度计量手册》《实用度量学》《几何量计量》《万能渐开线测量仪》《精密测量技术》等学术著作和教材。写的《建立误差新概念与合成的研究》一文,曾被国家计量研究所选送作为参加国际计量大会的论文。
1982年,调广东省测试所工作,担任科研项目负责人,研制成功反身式红外线水伤测定仪,填补了广东省这方面的空白。1983年,加入中国致公党。1984年7月,在广东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补选为广东省副省长,主管科技与侨务工作,任职期间,通过全面调查考察,向中共广东省委提交了一份洋洋数万言的《关于广东科技现状的报告》,对广东科技发展的长远规划、措施等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引起省委领导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后的广东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但要上档次、上规模,却遇上科技这一难题,他深入“珠三角”,搞调查研究,以敏锐的目光及时发现了佛山市的科技市场,及时总结,加以推广。同时还对佛山市首创的“星期六工程师”的做法给予肯定和支持,公开同意工程师“炒更”(即利用业余时间,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大大缓解乡镇企业科技人员缺乏的现状,为广东乡镇企业的腾飞注入了极大的活力,促使广东省科技体制改革,变得活跃起来。最让他心忧和竭尽全力解决的侨务问题,是华侨农场问题,广东全省华侨农场29个(含海南岛),共安置了10多万名归侨、难侨,面对这一特殊群体,作为分管侨务工作的副省长,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走粤北、访粤东、巡粤西、视粤中、跑海南,绝大部分华侨农场,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1988年3月,全省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成立了华侨农场改革领导小组,黄清渠任副组长。他抓住中央给予华侨农场若干年免税这一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帮助华侨农场摆脱了困难,走出了困境,他认真执行侨务政策,不遗余力地维护华侨、侨的合法权益,为广东侨乡建设作了许多穿针引线、铺路架桥的工作。省中旅39层华侨大厦,在他直接工作下定项目、上工程,他虽身为副省长,可仍是个艰苦朴素、毫无架子、乐于助人的人民公仆,他经常用周恩来总理“生一日则尽一日之赤心”的精神,勉励自己,教育身边工作人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88年1月,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兼提案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华侨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同年底,当选为致公党广东省委会主委。曾当选中国致公党第八、九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第六、七届广东省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广东省政协委员。
1989年1月23日,在工作岗位上因急性心肌梗塞,心博骤停,逝世于广州。经批准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实现了其生前的夙愿。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有《长度计量手册》《实用度量学》《几何量计量》《万能渐开线测量仪》《精密测量技术》《建立误差新概念与合成的研究》等。
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