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灵庚(1945— ),浙江浦江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生导师,浙江省文化工程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
人物生平
1945年2月,黄灵庚出生在黄宅镇六联村。说起求学经历,他向记者娓娓道来。小学是在村里读的,离家也近,生活和学习艰苦,勉强而过。在中山中学读初中的三年经历,让他刻骨铭心。
1959年至1962年,正是国家最困难的时候。黄灵庚记得1959年入学时,初一年级有16个班,每个班都在50人以上;但到初三毕业的时侯,只剩下6个班,每班都在40人左右,一大半同学中途休学。原因是没有东西吃,受不了饥饿的痛苦,放弃学习。
那时候,浦江农村饥荒的程度已经非常严重,连树叶、树皮都被刮下来吃。那种惨状,当下的青年小伙,根本无法想象。当时的中山中学实行住校制,学生自带粮食和干菜。星期六下午回家,星期天下午返校,带足一星期的菜、粮。每人都准备一个蒸饭用的小饭盒,三餐都在学校食堂蒸饭。1960年上半年,黄灵庚的家里条件特别差,有好几个星期,每周只能带一斤米,再加上两三块番薯或者几个蕨根饼,是他六天的全部粮食。每顿饭,至多用一两米,然后从野外采来马兰头之类的野草,掺进去,一起蒸熟。在课堂上,肚子饿得咕咕叫,提不起精神。最痛苦的是,吃了蕨根饼,肚子胀,大便排不出来,有时求校医一点点抠出来。父母几次劝他放弃读书,说吃不消就别上学了。但是,他咬牙坚持下来,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浦江中学的高中部。当时,国家调整政策,高中的名额被压缩。浦江全县只有浦中的三个班,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被义乌籍的学生占据,浦江籍的学生只有两个班,100人,而初中毕业生除浦中自己的8个班,还有虞宅中学4个班,白马中学3个班。
有人曾问他:“为什么在那样的环境下,你能坚持下来?是什么精神力量鼓动着你?”他说,通俗一点,依靠读书求学,希望彻底改变他家贫穷困苦的状况。说高雅一点,给自己的人生留点痕迹,扬名后世,也为国家建功立业。这个“志”,用今天的标准看,似乎有点是功利。但是,很实在,很朴实。只要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损害国家的基本原则,或者用不正当手段去获取,立下这样的志向,即使有点个人主义色彩,也没有什么不好,总比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日子的人要强。有了这样的志向,学习也就有了强劲的动力,会自觉地往这个方向去奋斗、去付出。
高中:令人难忘的陈老师
黄灵庚说,高中的班主任陈汉才是他最敬重的老师,心地善良,待人诚挚,百方关怀、爱护学生,令他感恩终身。
当年,他进浦中读高中时,家里生活情况非常困难:下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都很小。一家生计,全靠他父亲独力支撑,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所以,父亲在他初中毕业后,希望他做帮手,没打算让他上高中。后来在亲戚、老师的再三规劝之下,才勉强同意。
陈老师知道他的家境,每年给他两元五角助学金,在当时已是很高的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逢上星期天或者节假日,他会想方设法去挣几个小钱。记得高一时,他从大畈的一个山村拉回一车柴火,赚了一元两角脚力费,甚为兴奋。但是,这在当时是属于“投机倒把”的非法行为,学校是不允许的。此门一开,便不可收拾,经常在节假日去挣“外快”。
记得一次暑假,他和同班的黄如星同学去通化(今属兰溪市,原属浦江县梅江区)贩运化肥。化肥在当时是紧俏物资,由政府统一分配。大概兰溪比浦江宽松,货源丰富,可以随便购买。两人起了个大早,凌晨三时出发,推着独轮车,赶到横溪才九点左右。他们运气不佳,从横溪到墩头,再到石埠,几乎跑遍梅江区的供销社,都不见有化肥出售。总不能空手回去吧,两人合计,在横溪买了三百多斤西瓜。谁知在过桐梧岭时翻了车,摔破不少,拉回家里只剩下二百来斤,亏大了。
这件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被一个好事者抓到“投机倒把”的把柄,一封检举信寄到浦中,最后落到陈老师手上。陈老师约他谈话,先让他看检举信,然后要他解释事情经过。当时,他害怕极了,如实坦白交待整个过程,并要求学校别处分他。孰料陈老师笑了笑,反问:“谁说要处分你了?”并一再告戒他,不要影响学习,“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此时,他才如释重负,方知无事。后来,同学黄如星告诉他,陈老师在学校领导面前为他们作了担保,不然,两人的麻烦就大了。
在陈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下,黄灵庚总算平平安安地度过高中三年时光,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
大学:学术研究出硕果
从杭州大学毕业以后,黄灵庚被分配到长兴县乡下一所偏远的中学教书,意志消沉,埋头读书,断绝与外界所有联系。
1988年,他作为引进人才,由中学调入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担任古代汉语课的教学与研究。现为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导师,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校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负责人,先后受聘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中学语文课本特约审稿、教育部基地首都师大诗歌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江苏南通师范学院兼职教授。专攻文字、音韵、训诂、文献学,重点为《楚辞》文献,同时参与浙江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打造传之后世的学术精品。
主要著作
学术论文
自1981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百馀篇,其重要者有:
《“去来”释义商榷》(《中国语文》1981/3),
《古汉语词义琐记》(《中国语文》1983/4),
《再说“烂漫”》(《中国语文》1984/6),
《宋书语词拾诂》(《中华文史论丛》第51辑),
《离骚考异补》(《文献》1996/1),
《唐诗异文讹字例释》(《文献》1996/2),
《楚辞文献学百年巡视》(《文献》1998/1),
《九歌解诂》(《文史》第15辑),
《离骚“陟升皇”“游目”“难”“惩”“节中”“先戒”解》等三篇(《文史》第22辑),
《离骚“阊阖”、“望予”、“怀”“仆夫悲余马怀”解》等二篇(《文史》第23辑),《楚简札记》(《文史》第43辑),
《九歌考异补(上)》(《文史》第45辑),
《九歌考异补(中)》(《文史》第47辑),
《九歌考异补(下)》(《文史》第48辑),
《魏晋六朝至隋唐史书俗语词札记》(《文史》第50辑),
《楚辞词义简帛释证》(《文史》第59辑),
《屈原咏叹伍子胥的文化内涵》(《国学研究》第九卷,2002年5月),
《离骚先导形象与情节结构》(《
文学评论丛刊》第18辑),
《离骚悲剧论》(《文学评论丛刊》第30辑),
《离骚“汤禹”构词例释》(《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4),
《离骚诂义》(《楚辞研究专刊》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唐诗异文假借释例》(《语言研究》1994/1)
《释“窟窟”》(《辞书研究》1997/3),
《释“信宿”》(《古汉语研究》1997/4),
《五灯会元标点正误》(《古汉语研究》1998/1),
《论屈原之死》(台湾《中国文哲研究集刊》总第8辑),
《屈原咏叹伍子胥的文化内涵》(《国学研究》第九卷,2002年5月),
《唐诗异文义例通释》(台湾《汉学研究》第20卷2002年第2期)等。
《也说冰矜》(《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3期),
《唐诗异文义例通释》(台湾《汉学研学》,2001年第1期),
《太平广记词语考释》(《古籍整理研究》1999年第3期),
《九思序及注非汉人所作考》(《古籍整理研究》2002年第2期),
《楚辞补注标点正误》(《中华书局九十周年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2002年8月版),
《唐宋类书与〈楚辞章句〉校理》(《两岸学术交流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1995年以来,多次出席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并作大会发言,当今著名学者如
汤炳正、饶宗颐等均给予很高评价。
出版著作
公开出版和将出版的著作九部:
⑴《离骚校诂》(专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版。
⑵《楚辞异文辩证》,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版。
⑷《训诂学与语文教学》(合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
⑸《宋濂全集》(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2月版。
(7)《唐诗异文义例研究》,
香港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楚辞章句疏证》,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
(9)主编《吕祖谦全集》,900多万字,二八种书,分27册,中华书局2004全部出齐。
(10)《楚辞译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2月版。
学术课题
1999至2000年,独立完成国家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立项课题一项:《楚辞词义研究》,2001年3月通过结题。
2002年又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立项课题项:《楚辞章句研究》。
2002年获浙江省重点课题一项:吕祖谦研究。
2002年获香港大学年度课题一项(与李家树先生合作):《唐诗异文研究》。
2000年获省立项课一项:《唐诗异文研究》,已结题。
2002年获国家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重点课题一项:吕祖谦文献研究。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获得荣誉
《离骚校诂》(专著),2000年获
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古籍学术著作二等奖。
《楚辞异文辩证》,2002年获
浙江省教育厅学术成果一等奖。
《九歌考异补》,2000年获省教育厅学术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