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瑾明,1937年7月生,壮族,广西贵港人,中共党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国医大师,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人物经历
1937年7月,黄瑾明出生。
1965年,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同年留校任教,历任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研究所所长。
1985年,任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主任。
1997年,获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2011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传承人。
2022年,当选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2月,入选第四届“国医大师”。
2023年2月,获评为“2022感动邕城十大好医生”。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黄瑾明完善了壮医针灸学的理论体系,在壮医的阴阳互生、三气同步、三道两路、毒虚致病等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壮医气血均衡理论;强调调气、解毒、补虚、祛瘀“四大治则”;全面梳理壮医针灸特定穴,形成壮医药线点灸、壮医针刺、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三大技术疗法,独创天阴阳调气针法,丰富和完善壮医针灸学理论体系;强调道路为针灸传导系统,提倡针灸并用,强调无痛针灸,擅长运用中医药、壮医药、壮医针灸等综合疗法,诊治各种痛症、虚证及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男科等各科常见疾病及疑难杂症。
截至2017年3月,黄瑾明以第一作者已发表论文25篇。
截至2023年5月,黄瑾明已主编出版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临床治验录》《中国壮医针灸学》等专著18部。
1985年,黄瑾明创办了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
1992年,黄瑾明主持完成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发掘整理及疗效验证研究”研究成果是壮医领域首次获得的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指导的“壮医针灸学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才培养
黄瑾明对流传在民间的壮医疗法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整理,使壮医从民间技法成为一门学科。
1985年,黄瑾明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列入本科选修课,并讲授课程。
1988年,黄瑾明制作成中英文双语解说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教学录像片,由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发行,向中国国内外传播壮医药治疗技法。
黄瑾明主持完成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研究与教学实践”获得广西教学成果二等奖。
1985年—1995年,黄瑾明面向全中国开办了30多期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培训班,培训了15000多名学员;截至2023年2月,自2009年以来,以黄瑾明为首席专家的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指导了20多家县级中医院建立壮医科,为50多家基层中医院培养壮医人才1500多人。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黄瑾明倾尽一生心血,为创立、振兴和弘扬壮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壮医临床第一人’。”(广西中医药大学评)
“黄瑾明为传承和发展壮医,培养壮医人才,改善少数民族基层地区医疗环境,推动民族团结,弘扬中医药少数民族医药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仁爱精进、德技双馨,倾尽一生心血把壮医药成果发扬光大的黄瑾明,完美诠释了慈悲为怀的大医风范,是‘医之大者’的表率。”(《广西中医药》评)
“黄瑾明是壮医临床实践的开拓者,是将壮医从乡野引入学堂的先行者。”(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评)
“黄瑾明尊重壮医前辈,虚心好学,为民族医药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