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细菌性叶枯病是由油菜黄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引起的、发生在
黄瓜的病害。主要侵染叶片,叶片上初现圆形小水浸状褪绿斑,逐渐扩大呈近圆形或多角形的褐色斑,直径1-2毫米,周围具褪绿晕圈,病叶背面不易见到菌脓。
黄瓜细菌性叶枯病病原为油菜黄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学名:Xantpomonas campestris pv. cucubitae (Bryan) Dye),也称黄瓜细菌斑点病黄单胞菌,异名为Xantpomonas cucurottae (Bryan) Dowson,属
细菌。菌体两端钝圆杆状,大小0.5微米×1.5微米,极生一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发育适温25-28℃,36℃能生长,40℃以上不能生长,耐盐临界浓度3-4%。对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阿拉伯糖、海藻糖、纤维二糖氧化产酸。不能还原硝酸盐,接触酶和卵磷脂酶阳性,氧化酶和脲酶阴性,水解淀粉和七叶灵,能液化明胶。石牛奶呈碱性、清化。
黄瓜细菌性叶枯病主要为害黄瓜的叶片,开始在叶背出现针刺状极小的斑点,叶面无明显症状,以后小斑点逐渐扩大成小米粒大小的水浸状斑点,叶面出现与黄瓜霜霉病相似的退绿黄斑,黄斑与绿色部分界限不明显,随着病情继续扩展,病斑扩大为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一般在0.5厘米左右,该病斑在叶片上分布较均匀,浅黄褐色,病斑中央部分色淡为浅黄白色、稍凹陷,病斑边缘稍隆起有黄色晕圈,病斑有透光感,不产生明显菌脓,后期不引起穿孔,也不形成明显多角形,这一点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明显的不同。
据气象资料分析,发病程度与5月土旬降雨量及雨日有密切关系。如1998年5月份降雨量大,雨日多,湿度大,分别为108毫米,14天和73.33%,分别比常年多77.92毫米,44天和11.69个百分点,而日照则减少35.1小时。5月份平均气温19.97℃。5月上旬降雨量、雨日湿度分别为55.1毫米,5天和77.92%,分别比常年多34.5毫米,2.3天和18.32个百分点,日照减少22.2小时。5月上旬温度为11.86℃,且5月上旬初有一场暴风雨,是造成该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病菌从气孔或大风造成的伤口侵入,流行速度极快,1-2天就可大面积发生,在植株上表现为近地面叶片先发病并逐步向上扩展,持续阴雨天气及20℃以下温度对该病发生最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