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霜霉病又名露菌病,俗称跑马干、黑毛、瘟病等,是由古巴假霜霉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黄瓜上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茎和花序,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特别是黄瓜进入收瓜期发病较重。黄瓜霜霉病是日光温室黄瓜生产上最严重的流行性病害,发病后能在一两周内使黄瓜大部分叶片枯死,黄瓜田一片枯黄。
黄瓜霜霉病病原为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Berk.et Curt.) Rostov.),属
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孢囊梗1-2枝或3-4枝从气孔伸出,长165-420微米,主轴长105-290微米,占全长的2/3-9/10,粗5-6.5微米,基部稍膨大,上部呈双叉状,分枝3-6次;末枝稍弯曲或直,长1.7-15微米,多为5-11.5微米;孢子囊淡褐色,椭圆形至卵圆形,具乳突,大小(15-31.5)×(11.5-14.5)微米,长宽比为1.2-1.7;以游动孢子萌发;卵孢子生在叶片的组织中,球形,淡黄色,壁膜平滑,直径28-43微米,寄生于多种葫芦科作物。
叶片染病,由下部叶片向上蔓延,发病初始时仅在叶背产生水浸状受叶脉限制的多角状斑点,以清晨高湿棚或田块内明显,上午在温度升高、湿度下降后,水浸状病斑消失,同常叶。发病中期叶面病斑褪绿成淡黄色,叶背呈黄褐色,病斑扩大后仍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多个病斑可汇合成小片,病健边缘交界明显。潮湿时,叶背病斑部生成紫灰色至黑色霜霉层,即病菌从气孔伸出成丛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发病严重时,病斑连结成片,使全叶变为黄褐色干枯、卷缩,整株除顶端保存少量新叶外,全株叶片均发病,田间一片枯黄,但病叶不易穿孔、腐烂。
病菌以在土壤或病株残余组织中的孢子囊及潜伏在种子内的菌丝体越冬或越夏。保护地栽培棚内,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叶片,引起初次侵染。以后通过气流和雨水的反溅,传播至保护地或露地黄瓜,进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
栽培与肥水管理和病害发生也有直接的关系,地势低洼、土壤质地差、肥料不足、栽培过密、通风不良或浇水次数过多,都能导致病害加重发生。黄瓜进入营养生长阶段后浇水次数不可过多,白天应及时通风透光,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要增施有机肥料。因为有机肥料养分完全,性质稳定,肥效较长,可以不断地供应黄瓜各个阶段生长的需要,增强抗病的能力。同时要注意增施磷、钾肥,对促进根系发育与机械组织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黄瓜的抗病力。密植要根据不同的品种而定,不能过密,密度大了,通风不良,影响光照作用,也是诱发霜霉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黄瓜叶片生理年龄与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关系很大。在成株期,不同部位叶片抗病性差异较大,一般植株顶端嫩叶不发病,距地面较近的老叶发病很轻,以植株中间的叶片发病较重。嫩叶不发病的原因是气孔尚未形成或数目不多,老叶片是因钙、氮和糖的含量急剧下降等原因,导致抗病能力下降,有轻微病症出现。因此,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以中间的功能叶片受害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