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田村,隶属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九峰镇。黄田村,原名皇田,福建省
漳州市九峰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九峰镇区西南侧,距九峰镇区约1.5公里,村域面积6.86平方公里。
村落历史
据《武城曾氏族谱.第十卷》所载,黄田在元时就已有人居住,至明代曾氏二世祖子颙公的六公子宗瑛公、七子宗旭公兄弟举家迁徙黄田村并在黄田村定居下来,繁衍。
黄田时为平和县清宁里七图、南关约(附郭)隍田乡。民国15年(1926年)设九峰区,民国22年(1933年)改设崎岭区,九峰属之。民国25年(1936年)又设九峰区,九峰镇辖附城、皇澄、罗寨、霞溪四个联保。民国29年(1940年)撤联保,设九峰乡,辖 29 个保。黄田其时为皇田保。解放初,九峰划为第六区,1954 年改为九峰区,黄田为所属乡。1958 年上半年撤区,析为九峰、黄田两大乡,半年并为九峰人民公社,黄田为所属大队。1984 年底九峰改镇,黄田为所属行政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黄田村位于九峰镇区西南侧,距九峰镇区约1.5公里,村域面积6.86平方公里。
地貌
黄田村地处山地丘陵内的小型盆地,海拔约275米。
气候植被
黄田村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春秋冬温差小气候温暖,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年平均气温21.3℃,极端最高气温37.5℃,极端最低气温3 ℃,无霜期为318天,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主要自然灾害有降雪、低温、霜冻等。黄田植物资源丰富,典型植物植被以竹林、针叶林、阔叶林为主,其中包括了罗汉松、楠木、柳杉、青钱柳、香榧等多种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植物。
水文
村落山环水绕,村东、西、北三面有碧溪、霞峰溪绕村而过。
生物资源
黄田境内拥有眼镜蛇、锦腹雉鸡、穿山甲等不同种属的多种国家级、省级保护动物。
村落特色
选址理念
黄田古村选址在九峰古镇西南1.5公里处的一个山水环抱的小盆地之中。古村所处区位优势明显,无论北上厦漳泉还是南区广东交通都较为便利。
在古村选址的大环境上,古村南面靠山,东、西、北三面环水,地势南高北低,整体坐落于山水环抱的小盆地之中。村落选择三面环水,一面衔山的地势就是要借助这背靠大山,前据河流的易守难攻之地防御外敌入侵。在大的空间格局上,村落以高山为祖、低山为屏,碧溪、霞峰溪在村前(东北处)交汇,呈兜状,为双龙环抱格局,聚气生息。东北端水尾处,辅以良田并广植树木,以关锁水口、补缺障空、挡风聚气,并由此形成了古村落完整的风水格局。
空间布局
作为典型的单一性宗族村落,曾氏各房在古村各聚居处修建了各式宗祠,并最终形成了以七座土楼(咏春楼、联辉楼、聚顺堂、龙见楼、南阳楼、衍庆楼、老碧楼)和十一座家庙(上闱家庙、龙潭家庙、八宣祖屋、上老家庙、悠福家庙、上敦家庙、秀斋祖祠等)为核心的集中连片且类型丰富的传统建筑群。重要传统建筑(多为家庙)与周边公共空间大多维持传统的“厝-埕-塘”格局;村中巷道纵横交错,曲折迷离,逼仄深幽,村落巷路前后相接,回转通达,体系完整。此外,作为黄田耕读传家且善于经商的见证,古村内先仍保留有书院(如 “咸山书室”)、武馆(拳头馆)、烤烟房等不同类型传统建筑。村北及村中现仍保留有古石桥两座。
建村智慧
在村落整体组织方面,街巷的规划营建在考虑内部交通联系的同时还兼顾了防御需求,村中巷道纵横交错,曲折迷离,逼仄深幽,若非本村村民带领极易迷路。
在建筑营造方面,建筑顺应地势,夯土建筑屋檐错落有序,鳞次栉比,传统建筑均采用当地乡土材料,色调朴实,外观简洁内部却雕栏画栋,显示出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此外,古村古建筑群功能丰富,种类繁多,包含有传统民居、家庙、门楼、私塾、烤烟房等。黄田村传统建筑造型古朴美观,结构形式丰富多变,仅土楼就有四种类型。而在在不同建筑的营造中,更是处处体现着曾氏族人独特的匠心和智慧,如:黄田土楼内部多采用单元式设计,每个单元自成体系,拥有各自的出入口和楼梯上下,充分考虑了在族人聚族而居的条件下不同家庭分支各自的个体私密性需求。
经济社会
人口
据2020年4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黄田村户籍人口4219人,常住人口3100人。主要民族为汉族,
经济
黄田村主要产业为农业、林果业。
据2020年4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黄田村集体年收入2.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7000元。
主要景点
聚顺堂
聚顺堂坐西朝东,由月塘、大埕、门楼、前院、方楼及楼背等组成,周边围墙,大埕前后两级,卵石铺地,大埕二级前沿为围墙之外前墙,左端设斜开外门楼。平面为规则矩形,通面阔约22.75、通进深约24.85米。聚顺堂是以祠堂为中心的土楼建筑,以祭祀为主要功能,同时具备居住功能,故其以祠堂正堂为核心,外套一圈25开间的两层方楼,其以前楼明间为门厅,后楼明间为家庙后堂,前、后天井左右隔墙,组成相对独立而完整的两进祠堂院落。聚顺堂无论是建筑意图还是建筑格局上,都与其他土楼民居具有明显的区别,特色鲜明。
上闱家庙
黄田曾氏十一家庙其中之一,初建于清,建筑为合院形式,四周修有护坪,现今仍保留有完整的闽南客家家庙典型“厝-埕-塘”格局。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阔19米,进深约28米,面积约492平方米。建筑内部仍保留有早期传统精美的梁架结构及装饰,但外部墙体由于年久失修在近期的修葺中已被替换。
悠福家庙
悠福家庙为黄田曾氏十一家庙其中之一,初建于清,建筑为合院形式,有两进两天井,现今仍保留有完整的闽南客家家庙典型“厝-埕-塘”格局。建筑坐南朝北,建筑面阔15米,进深约22米,面积约274平方米。建筑形式、格局均保留完好,建筑木构建制作精美
民居院落
·联辉楼
单元式直角方楼,联辉楼坐西朝东,由大埕、方楼及楼背等组成,建筑面积约1485平方米。全楼面阔26.96米,进深约34.9米,楼体高大,院落组合简单,同时具备单元式、通廊式土楼的建筑特点,反映了黄田土楼的多样性。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见楼
单元式圆楼,坐北朝南,只设中轴大门,石拱门洞,题额曰“龙见楼”。全楼内外三圈,外墙圆半径约41.5米,地面积约 556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8300 平方米;内圈、中圈高一层,外圈高三层(通高11.37米)。全楼采用单元式布局,外圈环周52个开间,有标准单元(即一个开间为一个单元)、两开间单元(即两个开间一个单元)、三开间单元(即三个开间为一个单元)等单元组合形式,其中中轴线前端标准单元为门厅、后端三开间单元为祖堂。每个单元为一个独立的居住空间,均朝圆心开门,单元之间以墙体完全隔断,互不相通。楼内院面积约900平方米,右侧圆井一口,八角三眼井盖。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衍庆楼
衍庆楼坐南朝北,由圆楼、右侧护厝及左侧书房等组成,整体呈螺纹状,中轴大门平顶石框,题额曰“衍庆楼”。内外两圈,内圈一层,外圈两层。单元式布局,内外圈环周均18个开间,一个开间为一个单元,其中中轴线前端单元为门厅、后端单元为祖堂。每个单元为一个独立的居住空间,均朝圆心开门,单元之间以墙体完全隔断,互不相通。居住单元平面呈扇形,布局相同,由内及外依次为门楼、小天井、后楼,后楼一层檐口设厨灶,檐内前为起居室,靠左设楼梯,一层后半部及二层为卧室。衍庆楼与龙见楼形成鲜明对比,其建筑小巧玲珑,单元规整有序但空间紧凑,一个单元基本满足单个核心家庭的居住需求,以经济适用为主要特色。
历史文化
历史人物
曾弼公(1603-1650),平和曾氏八世孙,明崇祯甲戌年广东琼州文昌令总兵
曾萼(1721-1797),为平和曾氏 13 世裔,乾隆庚午科(1750)举人、辛未科(1751)进士,官至知州,著有《咏归集》、《易卦阐义集》等。
曾逊渊(1776-1828), 为平和曾氏 14 世裔,其祖父曾士坡为曾萼父曾士敏之长兄,嘉庆丙子科(1816)举人、己卯科(1819)进士,著《慎亭文稿》。
传统民俗
端午节和重阳节是黄田村十分重视的节日,黄田村民仍保留重阳登高和端午包粽子的习俗。尤其是端午节邻里往往回聚集在一起共同包粽子。
黄田村村民自古以来就有在宗祠、墓地摆祭的习俗,旧例春冬二祭 。已经历数百年历史。曾氏作为黄田村的单一姓氏,所分的十一分支都建有宗祠家庙,每年十二月初一,各支都会在家庙宗祠供上猪头、鸡(鸭)、糕点等祭品用于祭祖、祭神,以示不忘祖宗恩德,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墓祭是清明后七日。 相关祭祀活动与村落家族组织和环境紧密相关。
文物古迹
黄田村自开村筑基已有800余年,具有独特的风水布局和类型丰富的土楼、家庙及民居建筑。截至2020年,黄田村有省级文保单位5处,县级文保单位1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7处,传统建筑30处。古建筑群功能丰富,种类繁多,包含有传统民居、家庙、门楼、私塾、烤烟房等。得益于黄田曾氏耕读传家及财富名望的不断积累,黄田古村落得以在曾氏家族族崛起于地方社会的历史背景中大兴土木,形成了以黄田土楼群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传统聚落人文景观。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使得黄田拥有包括了古建筑、古墓葬、石刻、古遗址等类型多样、数量较多的文物古迹。黄田现存文物古迹中以各色土楼最具特色,仅土楼类型就有四种之多,黄田土楼最早建筑修建于明末清初,集中修建于清代早中期。黄田原有土楼8座,现存咏春楼、联辉楼、聚顺堂、龙见楼、南阳楼、衍庆楼、老碧楼等七座,第八座“后楼仔”已毁。独特的地域性建造技术和悠久的历史使得黄田土楼群具有了丰富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非遗项目
·龙艺
龙艺是黄田村民间的一种民间艺术,在每年元宵节和正月十四晚上表演,这一活动历代相承。整个活动有一整套吉祥礼仪。包括活动时间、祭祀、行走线路与配套设施的先后次序等都十分讲究,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的价值观念。各项项目的生产材料、加工、活动空间、组织管理等,与村落环境紧密相关。
·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主要流行于潮州地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闽南潮剧自元末明初萌芽,发展,已具完整体系与一定规模。潮剧音调委婉,唱腔优美,是深受平和百姓喜爱的表演形式。黄田地处闽粤交界之地,自古就有节庆进行潮剧演出的习俗,特别是清代黄田大兴土木伊始,村中就专门建有戏台。黄田古戏台在文革中北拆毁,后于本世纪初在原址重修了戏台。现今黄田村民保留有演出、观看潮剧的习俗。
物产美食
物产
黄田村现以农业、林果业为主要产业。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在经济作物中,作为自古以来的产茶之乡,黄田产茶、制茶及相关茶文化历史悠久。黄田作为平和县清代贡品琯溪蜜柚的产地之一,蜜柚种植广泛。此外,黄田村内村民仍保留有竹产品编织的手工艺传统。
美食
制茶:黄田自古就种茶、制茶的习俗,运用传统技艺的茶叶生产延续,较为完整的保留有传统的制茶工艺和习俗。
笋干:据史料记载,“明笋干”制作工艺于明清年间由中原地区传入,以笋为原料,通过去壳、煮熟、压榨、晒干(烘干)、整形等工序,制取毛竹笋片。
获得荣誉
2021年11月,被福建省爱卫办拟命名为福建省卫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