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耘(1918—2001年8月6日),原名黄超显,笔名秋云、昭彦、洛思。原籍广东顺德龙江,祖居佛山,出生于香港。中国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人物生平
黄秋耘(1918—2001),原名黄超显,笔名秋云、昭彦、洛思。顺德龙江人,祖居佛山,出生于香港。民国 24年(1935年),17岁的黄秋耘在香港读完中学,同时考上香港大学、伦敦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 学。他因从小对文学有浓厚兴趣,选择了清华大学国文系。在校期间,参加“一二·九”和“一二·一六”反帝爱国运动,民国25年2月,黄秋耘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受组织安 排,曾到国民党军队工作,曾率领小部队和日本侵略军作战。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军调处执行部第八小组担任我方 首席代表方方的联络参谋。后到香港,在中共香港工委副书记兼文委书记邵荃麟领导下工作。解放战争后期,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第一支队(旅)司令部担任情报参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秋耘先后在广州军管会、华南联合大学、华南文艺学院、南方日报、中共中央联络部、新华通讯社总社工作,曾任新华社福建分社代社长。1954年秋,调中国作家协会,任《文艺学习》常务编委。1959年初,转到《文艺报》任编辑部副主任。1962年《文艺报》发表一篇经黄秋耘处理的文艺评论,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姚文元斥责为“由邵荃麟所创立而由黄秋耘加以补充和发展的”资产阶级文学主张“中间人物论,黄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隔离审查。1970年秋调广东省革委会宣传办公室工作,次年调到广东人民出版社,后到广东出版事业管理局任副局长。1976年起,国家出版单位借调他负责主持修订大型古代汉语词典《辞源》。1983—1985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借调去编写《一二·九运动史要》。1985年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中国广州国际笔会中心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编委。1981年后两次赴美讲学,多次出席国际笔会。
黄秋耘创作了 200多万字的作品。他的杂文、随笔、散文、小说、回忆录、访谈 录,都真实记录下时代的印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他大声疾呼:“不要在人民的疾苦面前闭上眼睛”。散文、随笔常常通过描述重大事件如抓胡风分子、反右、 “文化大革命”等侧面,揭示历史的本质和真相。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写作了 《心有余悸与心有余毒》、《杂文应当复活》、《文艺立法刻不容缓》、《中国文化忧思录》等杂文,随笔,直指文坛时弊,倡导民主法制。
黄秋耘主要作品有《锈损了灵魂的悲剧》、《丁香花下》、《黄秋耘散文选》、 《黄秋耘文学评论选》、《黄秋耘自选集》、《往事并不如烟》、《杂文选粹》、《风雨年华》等。其中《往事并不如烟》获全国优秀散文集奖,《黄秋耘散文集》获广 东“鲁迅文学奖”,根据同名散文改编的电视剧《雾失楼台》获国家“金帆奖”。一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日、朝、泰文,在美、日、韩等国出版。2001年8月6日在广州病逝。
人物著作
浮沉(散文集)1948,香港人间书屋
控诉(报告文学集)1951,香港人间书屋
高士其伯伯的故事1956,少儿出版社
苔花集(文论集)1957,新文艺出版社
古今集(文论集)1962,作家出版社
锈损了灵魂的悲剧(随笔、杂文集)1980,人文出版社
琐读与断想(文论集)1980,河北人民出版社
丁香花下(散文集)1981,百花出版社
黄秋耘文学评论选 1983,人文出版社;增订本,1988
黄秋耘散文选 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黄秋耘自选集 1986,花城出版社
往事并不如烟(散文集)1987,花城出版社
杂文选粹·黄秋耘之卷 1987,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