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翅大白蚁
白蚁科大白蚁属动物
黄翅大白蚁(学名:Macrotermes barneyi)是白蚁科、大白蚁属的一种昆虫。大兵蚁:体长10.50-11毫米,头深黄色,上颚黑色。头及胸背有少数直立的毛,腹部背面毛少,腹部腹面毛较多。头大,背面观长方形,略短于体长的1/2。小兵蚁:体长6.80-7毫米,体色较淡。头卵形,侧缘较大兵蚁更弯曲,后侧角圆形。上颚与头的比例较大兵蚁为大,并较细长而直。有翅成虫:体长14-16毫米,翅长24-26毫米。体背面栗褐色,足棕黄色,翅黄色。头宽卵形。复眼及单眼椭圆形,复眼黑褐色,单眼棕黄色。触角19节,第3节微长于第2节。卵:乳白色,长椭圆形。长径0.60-0.62毫米,一面较平直。短径0.40-0.42毫米。大工蚁:体长6.00-6.50毫米。头棕黄色,胸腹部浅棕黄色。头圆形,颜面与体纵轴近似垂直。触角17节,第2至第4节大致相等。前胸背板约相当于头宽之半,前缘翘起,中胸背板较前胸略小。腹部膨大如橄榄形。小工蚁:体长4.16-4.44毫米,体色比大工蚁浅,其余形态基本同大工蚁。
形态特征
体长10.50-11毫米,头深黄色,上颚黑色。头及胸背有少数直立的毛,腹部背面毛少,腹部腹面毛较多。头大,背面观长方形,略短于体长的1/2。上颚粗壮,左上颚中点之后有数个不明的浅缺刻及1个较深的缺刻,右上颚无齿。上唇舌形,先端白色透明。触角17节,第3节长于或等于第2节。前胸背板略狭于头,呈倒梯形,四角圆弧形,前后缘中间内凹。中后胸背板呈梯形,中胸背板后侧角成明显的锐角,后胸背板较短,但比中胸背板宽。腹末毛较密。
体长6.80-7毫米,体色较淡。头卵形,侧缘较大兵蚁更弯曲,后侧角圆形。上颚与头的比例较大兵蚁为大,并较细长而直。触角17节,第2节长于或等于第3节。
体长14-16毫米,翅长24-26毫米。体背面栗褐色,足棕黄色,翅黄色。头宽卵形。复眼及单眼椭圆形,复眼黑褐色,单眼棕黄色。触角19节,第3节微长于第2节。前胸背板前宽后窄,前后缘中央内凹,背板中央有一淡色的“+”字形纹,其两侧前方有一圆形淡色斑,后方中央也有一圆形淡色斑。前翅鳞大于后翅鳞。
乳白色,长椭圆形。长径0.60-0.62毫米,一面较平直。短径0.40-0.42毫米。
体长6.00-6.50毫米。头棕黄色,胸腹部浅棕黄色。头圆形,颜面与体纵轴近似垂直。触角17节,第2至第4节大致相等。前胸背板约相当于头宽之半,前缘翘起,中胸背板较前胸略小。腹部膨大如橄榄形。
体长4.16-4.44毫米,体色比大工蚁浅,其余形态基本同大工蚁。
生活习性
黄翅大白蚁营群体生活。整个群体包括许多个体,其数量大小随巢龄的大小而不同,从数百个到数百万个。每个个体都是群体中的一个成员,单个白蚁或极少数的白蚁,在天然情况下离群体就无法生存。一个白蚁群体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形态,机能和生活习性的分化,根据这种分化,白蚁群体内可以划分为生殖型和非生殖型两大类,每型之下又可分为若干品级。
即有翅成虫,在羽化前为有翅芽的若虫,群飞后发展成为原始型蚁后和蚁王,在大白蚁亚科中至今未发现有补充繁殖蚁,但在巢中有时能发现有未经群飞的有翅繁殖蚁可以直接脱翅交配产卵,在一定程度上也起补充繁殖蚁的作用。
主要有工蚁和兵蚁,它们都有性的区别,但性器官发育不完全,无生殖能力。在工蚁中,黄翅大白蚁又有大、小工蚁之分。工蚁在群体中数量最多,担任群体内的一切事务,如筑巢、筑路,运卵,取食,吸水,清洁、喂养蚁后,蚁王以及抚育幼蚁等工作。兵蚁的主要职能是警卫和战斗,因此上颚特别发达,但无取食能力,需工蚁喂食。在黄翅大白蚁群体中,兵蚁分大小两种,大兵蚁主要集中在蚁巢附近。
在初建巢的蚁群中只有工蚁,以后随着蚁群的增长而兵蚁逐渐增加。兵蚁在群体中所占百分数,不但因种群不同,即使在同一种白蚁中也随群体的年龄不同而有变化。
对一个白蚁群体,产生几种不同的类型和品级的原因,认识不一,一般多认为是外激素的作用。
黄翅大白蚁在巢外的地表活动有一定的季节性,与外界的温、湿条件关系密切。据观察,春季日平均气温10以上,就开始地表活动,12℃时,地面上出现泥路、泥被,开始取食植物。5月前后,当平均气温接近20℃,最高气温到25℃,采集食物的活动十分频繁,工蚁在地面的活动量出现大幅度的跃增现象,地面的泥被、泥路到处可见。7月以后,由于地表温度升高,地面活动减弱,转入地下或巢内活动,如果久晴不雨,地面见不到它的踪迹,一旦降雨后,地表湿润,又乘机在地面采食。9月以后,气温下降,在20em深处的土温降至27℃左右,出现一年中第二次地面活动盛期。11月中、下旬,土温降至12℃以下,地表则不再出现泥被泥路。在安徽繁昌县,12月初还能见到少数黄翅大白蚁的大工蚁在枯枝落叶下活动,因气温低,爬行很缓慢,如气温再下降,地表活动就停止。
分布范围
黄翅大白蚁分布于越南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河南等省(区)。
繁殖方式
黄翅大白蚁群飞时间随地区和气候条件而异,据观察,在中国湖南,江西群飞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广州地区3月初蚁巢内出现有翅繁殖蚁,群飞多数在4、5月份。在一天中,江西多在23时至凌晨2时,广州以黎明4-5时群飞最多,群飞往往在大雨前后或雨中进行。
群飞前由工蚁在主巢附近的地面筑成群飞孔。分群孔较明显,土粒较粗,群飞孔呈肾形凹入地面1-4厘米,长1-4厘米,孔口周围撒有许多泥粒。一巢白蚁有群飞孔几个到一百多个。群飞可分多次进行,一般5-10次,每年群飞期飞出的有翅繁殖蚁的数量随巢群的大小而异,兴旺发达的巢群可飞出2000-9000头成虫。黄翅大白蚁有时隔1-2年才群飞一次,有时可连续数年群飞,情况不一。
有翅成虫群飞后,雌雄脱翅配对,然后寻找适宜的地方打洞入上营巢。营巢后约6天开始产卵,第1批卵30-40粒,以后每天产4-6粒,卵期约40天。据成年巢观测由若蚁发育成工蚁需要经过3个龄期,历时4个月许,发育为兵蚁要经过5个龄期,发育为有翅成虫要经过7个龄期,并要经过羽化,历时7-8个月。初建群体的入土深度,在头一百天内为15-30厘米。巢体只有一个平底上拱的小空腔。
初建群体发展很慢,从群飞建巢到当年年底,巢内只有几十头工蚁和少数兵蚁。以后随着时间的增加和群体扩大,巢穴逐步迁入深土处,到第4年或第5年主巢定栖在适宜的环境和深度,一般不再迁移。在巢内出现有翅繁殖蚁群飞时,此巢即称成年巢。
黄翅大白蚁对树木的危害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对含纤维质丰富,糖分和淀粉多的植物危害严重,对含脂肪的植物危害较轻。白蚁的危害和树木体内所含的保护物质如单宁,树脂、酸碱化合物的状况以及树木生长好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树木本身对白蚁有一定的抗性,即使是白蚁嗜好的树种,若生长健壮,白蚁也极少危害。但当苗木未能适地适时种植,植后管理不良,或因气候干旱引起生理失调,体内保护物质减少或枯竭,失去保护作用,白蚁即乘虚而入引起严重危害。一般危害幼苗较大树严重,旱季较雨季严重。在旱季由于白蚁从土壤中获得水分困难,只有加强取食活的植物,从中得到所必需的水分,于是地表的植物受白蚁危害严重。此外,常见桉树,杉木等树干上布有许多泥被和泥线,这些白蚁主要取食树皮的无生机部分,但有时也能危害树木的受伤部分而引起整株死亡。
物种危害
黄翅大白蚁依土筑巢,整个生活都离不开土壤,为土栖性的白蚁,危害活树及伐蔸、伐根、朽木,农作物等,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一种重要农林害虫,常见被害的林木有桉树、杉树,水杉,橡胶,刺槐、樟、檫、泡桐,板栗以及木薯,甘蔗、小麦等农作物。
防治方法
由于黄翅大白蚁通常在植物生长较弱的时期危害,如在苗木扦插、移植,定植未能恢复生机时,或者是林木生长不良时危害严重。所以造林应做到适地适树,起苗栘苗时少伤苗根,保证造林质量,栽后加强管理,使苗木迅速恢复生机,增强抗蚁能力。长途调运易受白蚁危害的苗木,可用50%氯丹乳油4000倍泥水,浆根保苗。对易于受白蚁危害的苗木,最好在雨季造林。这时白蚁分散危害,同时土中水分充沛,白蚁危害轻,苗木又易恢复生机,有些地区土壤条件差,全垦造林后往往引起白蚁集中危害苗木,也可以考虑带垦。
由于这两种土洒白蚁至今未发现补充繁殖蚁,挖巢消灭蚁后、蚁王,残留蚁群一年内可自行灭亡。挖巢灭蚁首先要判断白蚁主巢的位置。
根据白蚁的各种地表特征,综合判断主巢的大致方向,挖截主道。在通向主巢的主道口熏烟,每巢用六六六烟剂或敌敌畏插管烟雾剂0.5-0.75千克。用鼓风或自然压烟入蚁巢熏杀,一般效果很好。
在有白蚁危害的时间和地点,挖一尺见方的土坑,每亩10个,坑内放白蚁喜食的桉树皮,松材等食物。坑面要盖草或土,周围要开一排水沟以防积水。设坑后7-10天检查,如有大量白蚁诱来,可喷灭蚁灵农药,让白蚁带药回巢,引起白蚁大量死亡,反复多次可灭整巢白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7 11:2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