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名,为鳞翅目,
螟蛾科。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北京等地。为害杨、柳等林木,常造成严重损失。幼虫喜在嫩叶上吐丝缀叶为害,受害叶被连呈饺子状或筒状,发生严重时叶片被食光,枝梢变成“秃梢”。
翅黄色,前翅亚基线不明显,内横线穿过中室,中室中央有1个小斑点,斑点下侧有1条斜线伸向翅内缘,中室端脉有1块暗褐色肾形斑及1条白色新月形纹,外横线暗褐色波状,亚缘线波状。后翅有1块暗色中室端斑,有外横线和亚缘线。前、后翅缘毛基部有暗褐色线。
1年发生4代,少数5代,以幼虫在树皮缝、枯落物下及土缝中结茧越冬。翌年4月萌芽后开始取食为害,5月底老熟幼虫化蛹,6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虫出现;7月中旬为成虫为害盛期,成虫有趋光性,将卵产于新梢叶背。
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喜群居啃食叶肉,3龄后分散缀叶呈饺子状虫苞或叶筒栖息取食。幼虫活泼,遇惊扰即弹跳逃跑或吐丝下垂,老熟后在叶卷内结薄茧化蛹。在雨季该虫发生普遍,10月底老熟幼虫进入越冬期。
河南省一年发生4代,以初龄幼虫在落叶、地被物及树皮缝隙中结茧过冬。来年4月初越冬幼虫开始
出蛰危害,5月底6月初,幼虫老熟化蛹。6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中旬为出现盛期。第二代成虫盛发期在7月中旬,第三代在8月中旬,第四代9月中旬,直到10月中旬仍可见到少数成虫出现。 成虫白天多隐藏于棉田、豆地及其它的作物或灌木丛中,夜晚活动。一盏40瓦的黑光灯,一夜能诱到成虫3000多只。卵产于叶背面,以中脉两侧最多,成块状或长条形。每块有卵50-190余粒。幼虫孵化后分散啃食叶表皮,并吐出白色粘液涂在叶面,随后吐丝缀嫩叶呈饺子状,或在叶绿吐丝将叶折叠,藏在其中取食。幼虫长大,群集项梢吐丝缀叶取食,多雨季节最为猖极, 3-5日内即把嫩叶吃光,形成秃梢。 1972年7月底至8月初,阴天多雨,湿度较大,对幼虫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利,所以 8月中旬成虫数量最多,成为全年出现的最高峰。幼虫极活泼,稍受
惊扰,即从卷叶内弹跳逃跑或吐丝下垂。老熟幼虫在卷叶内吐丝结白色稀疏的薄茧化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