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胜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
黄胜年(1932年2月10日—2009年1月8日),出生于江苏太仓,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人物生平
1932年2月10日,黄胜年出生于江苏太仓。
1950年—1952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
1952年—1955年,在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学习。
1955年,回国后先后担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核工业研究生部主任,中国核工业研究生部顾问。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7年7月,著作《黄胜年诗文集——一个科学院院士的情怀》由原子能出版社出版。
2009年1月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77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黄胜年测定或澄清(中国国外有分歧的)核武器与核能发展所需要的某些核数据。先后完成了各种能量中子引起铀、钚、钍核素以及铀238、钚240自发裂变体系的实验。在没有直接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建立方法与装置,完成了金属铀本底中子的测定。1979年后,对锎252自发裂变这种典型的低激发能裂变进行系统的实验,观察到高动能事件碎片质量分布上的精细结构,并得出氚和a粒子伴随裂变(三分裂)的各种关联特性。还在快中子截面、快中子能谱、探测技术、光中子反应、裂变产额和裂变势垒高度等方面作过研究。
根据2020年3月北京核物理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网站显示,黄胜年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三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四等奖。
荣誉表彰
1991年,黄胜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黄胜年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和学校良好的教育,加上他自己的天赋和勤奋,在文理诸方面都有很深厚的功底。黄胜年酷爱古典诗词的创作研究,深受娄东诗派影响,且家学渊源绵厚,古典文学功底精湛,在诗学研究上亦别具一格,自成一体。
黄胜年的夫人叶宗垣女士说,黄胜年一直关注着太仓社会经济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太仓档案工作更是给予支持。
人物评价
黄胜年在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实验室建设中作为物理组副组长,负责中子测量厅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核物理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评)
黄胜年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金属铀部件的本底中子测定,在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领域做过大量开创性的系统研究,首次观察到轻带电粒子能量较低时伽马与中子发射的异常等一系列新的现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科学院评)
参考资料
研究队伍.北京核物理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清华校友著名核物理学家黄胜年院士逝世.清华新闻网.2009\u5e7401\u670819\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4 16:2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