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脸鹳(学名:Ciconia stormi):鹳科、鹳属鸟类。身高75-91厘米。是一种羽毛主要为黑白色的鹳,面部皮肤呈橙色,眼睛周围呈金黄色。有白色的下前颈,上覆羽的青铜色。喙呈红色,喙尖黑,裸露部分暗淡。
动物学史
黄脸鹳与
白颈鹳非常相似且密切相关,白颈鹳的活动范围与黄脸鹳的活动范围部分重叠。虽然黄脸鹳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物种,它也曾在最近的过去被视为白颈鹳的亚种。然而,黄脸鹳的特征是眼睛周围有黄橙色的面部皮肤斑块,而白颈鹳则没有;脖子是黑色和白色的,而白颈鹳的脖子是完全白色的。然而,黄脸鹳的具体区别特征在过去鲜为人知,这在该领域经常导致与白颈鹳混淆。
这两个物种在生态上也是隔离的,黄脸鹳栖息在茂密的森林中,而白颈鹳则主要栖息在开阔的沼泽、稻田、草原和旱作地区。有证据表明这两个物种在苏门答腊岛存在,这两个栖息地都存在。此外,基于细胞色素氧化酶b基因的一部分对鹳科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黄脸鹳和白颈鹳是姊妹物种。
形态特征
黄脸鹳是
涉禽,身高75-91厘米。是大型鸟类,脖子长,具有非常强壮的喙和长腿,它们伸着脖子飞翔。乍一看,在表面上类似于
黑鹳。和黑鹳一样,黄脸鹳也有黑白两色的羽毛。它还具有略微上翘的红色喙,面部皮肤橙色,眼睛周围有金黄色的眼环。黄脸鹳面部皮肤比白颈鹳更发达、更容光焕发。然而,除了新婚期,它更乏味。翅膀、背部、头巾和胸部是黑色的,与白色的喉咙、脖子后面、腹部和肛门区域形成鲜明对比。两性在外观上相似,但与所有鹳类一样,雄性看起来略大。从野外观察也推测,雄性的黑色顶帽、胸部和喉咙略微有光泽。
虹膜红色;喙粉红色,在一些但不是所有雄性个体上,喙的顶端略微凹陷,底部有一个突起。腿和脚像喙一样是粉红色。
亚成鸟的羽毛光泽较差,部分裸露。1-3天大的雏鸟的羽毛是完全白色的,伴随着黑色的顶冠和带有黄橙色尖端的黑色喙。腿部、面部皮肤和眼圈最初呈淡黄色;随着幼鸟年龄的增长,腿变成粉红色,面部皮肤变成深灰色。虹膜最初是棕色的。幼鸟长得非常快,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雏鸟的体型就翻了一番。到这个时候,它们的翅膀、喉咙和身体也开始长出黑色的羽毛。30天后,黑色羽毛的面积增加,黑色的胸部和翅膀覆羽上有光泽的绿色和古铜红色条纹。4-5天后,幼鸟与成鸟相似,但它们仍然更小,嘴巴更短,尖端更黑,皮肤颜色更浅,羽毛的黑色也略微暗淡。幼鸟在52-57天后长满羽毛。
栖息环境
栖息于生长有
龙脑香科植物的原始森林,龙脑香科是高40-80米的高大树木。在海拔不超过240米的地方进行选择性开发的低地森林。最喜欢的栖息地是大河边被洪水淹没的草原。它们经常光顾各种水生环境,例如小溪、河流、池塘、小径旁的小池塘、淡水沼泽,并在阴凉处寻找潮湿空地。当雨季被水侵袭时,愿意冒险进入稻田和农田。黄脸鹳在某种程度上接受改变的栖息地,只要它们继续能够进入湿地。它们对河流的死水表现出特别的偏爱。一般它们不会进入盐碱地,尽管在苏门答腊,它们生活在靠近受潮汐运动影响的红树林的沿海林地中。
生活习性
行为
独居或成小群生活。最大的集群从未超过十二只。这些鸟在沼泽森林的高处形成共同的栖息地。有时成对栖息在水道沿线枯树的光秃秃的树枝上,但在其他情况下,它们会栖息在无花果树等健康树木的中层植被上。黄脸鹳沿着河岸安静地追逐猎物,觅食时,它们的姿势非常典型,总是缓慢而从容的动作,并过度伸展脖子。黄脸鹳还会检查大型哺乳动物挖出的沼泽地洞,或者经常光顾
野牛维护的旧空地。
黄脸鹳在天空中相当规律地翱翔。中午时分,可以看到它们在热流中与
猛禽相伴。翱翔的黄脸鹳夫妇通过它们不断的芭蕾舞吸引自己的同类,因此能够观察到大约十只鸟群在高空进行圆形飞行的情况并不少见。由于它们强烈的翱翔倾向,黄脸鹳经常成为机会主义猎杀的目标。
在一年中的特定时间(三月在婆罗洲岛的沙巴州),这些鸟类会进行相当复杂的空中表演。在这种仪式中,鹳鸟轻弹转身,将它们的腿展示给位于它们正上方的伙伴。在其他情况下,两只鸟一起翱翔,水平展开翅膀,双腿垂下。
黄脸鹳不是候鸟。然而,它们有时是游荡者,经常自由地四处游荡,寻找食物丰富的地方。这些运动在气候更加潮湿的年底尤为显着。它们还可以在栖息地因火灾或过度砍伐而明显退化的情况下进行干预。在苏门答腊岛,在距其通常居住地20多千米的地方发现有过境的黄脸鹳。
食性
主要捕食体重在10-30克之间的小鱼,但它们也捕食青蛙和长度在10-15厘米之间的蚯蚓,它们经常在河岸发现。水生昆虫幼虫经常被带回巢穴喂养雏鸟。雏鸟在出生后的头几周,每天喂食5次。起飞前不久,频率减少到每天2次,最重要的采食发生在下午3点左右。在苏门答腊,食物菜单还包括蜻蜓幼虫、蚱蜢,可能还有螃蟹。黄脸鹳利用频繁的火灾啄食散落在烧焦的地面上的死昆虫。它们也趁机追捕惊慌失措,试图逃避灾难的无脊椎动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泰国最南部、马来西亚半岛、苏门答腊岛、婆罗洲岛、沙巴、沙捞越、文莱、加里曼丹和泰国。
生活在亚洲大陆的东南部。它们的分布范围覆盖泰国最南端、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大巽他群岛的婆罗洲。在婆罗洲,这些鸟类存在于该岛的所有行政区划:沙巴、沙捞越、加里曼丹,尤其是北海岸的文莱苏丹国。它们也存在于
尼亚斯岛和苏门答腊岛西海岸的小岛上。
繁殖方式
整个繁殖周期持续3个多月。筑巢季节因地区而略有不同:苏门答腊为4-7月,泰国为8-10月。在泰国南部,黄脸鹳在茂密森林中的高大树木中独自筑巢。它们将巢筑在离地面5-30米高处的无花果树、龙脑香树或海芋科的开花植物中。在经过翱翔飞行结成夫妻之后,两个伴侣用15-60厘米的木块或树枝搭建一个小平台。一次产2枚卵,孵化期未知。雏鸟在3周内体重增加了一倍,6周后它们看起来像迷你成鸟,在3个月大时就能进行短途飞行。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濒危(EN)。
种群现状
据估计,黄脸鹳在马来西亚的数量为150只(Yeap Chin Aik in litt.2002年),在印尼多达250只(M.Silvius in litt.2002年),总共不到500只(Y.Noor Rusila in2002年)。种群规模可能在400-500只之间,大致相当于260-330只成熟个体。
趋势理由:该物种的种群被认为已经迅速减少,这与森林损失和破碎化的程度一致,这主要是由于伐木和转为油棕种植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