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腹鹦鹉
鹦鹉科橙腹鹦鹉属动物
橙腹鹦鹉(学名:Neophema chrysogaster),又名黄腹长尾鹦鹉,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一种鹦鹉。雄鸟的上身呈鲜草绿色,下身黄色,腹部橙色。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羽毛艳丽,具粉绒羽。主要吃种子及草莓。橙腹鹦鹉分布在塔斯曼尼亚,会到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的沿海草原过冬。估计野外的数量只有180只,属于极危物种。
外形特征
橙腹鹦鹉体长20厘米,体重45 - 50克 ,鸟体为绿色;前额有一条蓝色的带状羽毛,并带有浅蓝色滚边;鸟喙和眼睛之间、脸颊前方为黄色;脸颊为深绿;胸部为浅至橄榄绿;腹部黄色,并且带有亮橙色的羽毛区块;尾巴内侧覆羽和尾羽内侧为黄色;翅膀弯曲的地方、外侧次要飞行羽覆羽为蓝紫色;翅膀中间覆羽为浅蓝;尾羽上方为绿色并带有些浅\u84dd,外侧为黄色;鸟喙灰棕色;虹膜深棕色。雌鸟体色较深,背后零星的散布些深绿色的羽毛;前额的蓝色羽毛并没有浅蓝色滚边,腹部的橙色羽毛面积较小。瞳孔深褐色,及脚灰色。雌鸟的绿色较沉,前额的蓝带较淡色。
幼鸟体色较深,腹部的橙色羽毛区块面积较小,翅膀内侧会有白色的斑纹。幼鸟的雄雌性别很难用目测判断,幼鸟需要8到9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般体色。
栖息环境
橙腹鹦鹉只栖息在塔斯曼尼亚西南部,整个群落会飞越巴斯海峡到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海岸过冬。它们过冬的地点都有盐沼,且是在或接近菲利普港。
橙腹鹦鹉主要栖息于小丛树木分布的多沼泽区、在隐蔽海岸后的沿海植被区、草原地区、含盐分的牧地、有时候也会前往当地的向日葵园中。
生活习性
橙腹鹦鹉大多成对或是以小群体活动;由于体色和周遭环境融合的相当好,因此难以被发现;是相当合群的鸟种,在群体中鲜少发生争执或是争吵;有时候会和同属中的优美鹦鹉(Elegant Parrot)和蓝翅鹦鹉(Blue-winged Parrot)一起集结活动,生性胆小害羞,无法接近;如果受到惊扰,会马上飞到很高的空中,然后夹杂着不满的抱怨声前往邻近地区,如果警报仍然持续的话,就会飞离该区;平时喜欢栖息在电线杆或是电线上;有季节性迁移的习性,会在塔斯马尼亚岛和邻近岛屿之间来回;在塔斯马尼亚岛上会从9月待到隔年2月;飞行的速度相当快,并且会伴随相当轻柔的叫声连络同伴。
一般会留在地上或在较低的位置觅食。主要以各种草类植物的种子、植被、花朵、浆果、水果、昆虫以及其幼虫等为食。另有指它们会吃海带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
繁殖方式
橙腹鹦鹉的繁殖季节介乎10月至1月,只会有一只雏鸟成长。它们会在空心树中筑巢,巢离地面少于5米。每次会生4-5枚卵,卵长23毫米、宽20毫米。在野生环境中,橙腹鹦鹉只有不到四年的寿命。
保护级别
橙腹鹦鹉的威胁主要是过冬位点的破坏、与入侵的物种争夺食物、迁徙时被误导方向、疾病(如鹦鹉圆环病毒病)、数量过少及入侵的掠食者等。野外的数量估计只有约150只,饲养的约有100只。
橙腹鹦鹉的数量非常稀少,虽然在其中一个繁殖区有稳定或轻微的增长,但整体却仍在下降。它们故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
列为华盛顿公约组织附录一的一级保育类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极危(CR)。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鸟类观测
橙腹鹦鹉是一种迁移鸟类,虽然其数量随季节变化明显增加,但并非塔斯马尼亚的地理特有品种。科学家将橙腹鹦鹉视为“繁殖性特有品种”,塔斯马尼亚是观察野生橙腹鹦鹉的最佳地点。
塔斯马尼亚西南部的游客和徒步旅行者有机会在西南国家公园 的鸟类观测站近距离观察白千层灌木丛(Melaleuca)中的橙腹鹦鹉。每年十月中旬至来年的三月底,它们都会飞到塔斯马尼亚来。它们一整天都会出现,但最佳观鸟时刻是清晨和午后时间。春夏两季,橙腹鹦鹉在亚瑟特港附近的西南沿海地区进行繁殖。冬季则迁移到维多利亚和南澳洲沿海地区。它们在觅食平原附近生长的桉树树洞中筑巢。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7 18:14
目录
概述
外形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