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滩塔,位于辽宁省
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黄花滩村北山顶上,是
辽代古建筑遗存。
历史沿革
黄花滩塔始建于辽代。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黄花滩塔曾经有过一次修缮。
2006年,维修黄花滩塔台座。
2009~2010年,朝阳市对黄花滩塔进行了维修。维修时,发现地宫及天宫。
建筑格局
黄花滩塔为八角实心十三级密檐式辽塔,塔高约32米,是为了供奉佛舍利而修建的。塔由塔基、塔身、密檐、塔刹组成,原刹已不存,2009年维修时后加。
塔基由两层须弥座和一层仰莲座组成,第一层束腰每面设两壶门,由蜀柱相隔,内雕金蟾。第二层有束腰壶门,束腰雕刻是伪满州国时期维修补塑的。一层塔檐用砖仿木,施双杪五铺作斗棋,补间铺作四朵,转角铺作两朵,二层以上砖叠涩挑出,且每层塔檐间的塔身均镶嵌铜镜。维修时,在塔顶第十二层反叠砖层的中心位置的一块方砖上发现刹干窝,推断黄花滩塔的刹杆埋设深度较浅,原塔刹高度较低。
塔身八角,正北面开券门通塔心室,而不设造像。通过题记“康德五年四月十五日192”,推断为伪满州国时期维修。塔身其余各面均浮雕立佛一尊。佛像两侧均无胁侍与飞天,仅雕有供养人铭牌。此种七面立佛,分持不同手印,旁刻供养人题名的塔身壁饰浮雕题材较少见,从面目、衣纹等样式来看,应是辽代作品。
地宫位于塔台底部,南侧边缘距塔基外皮5.98米。地宫由门、甬道、宫室组成。门位于甬道前端,宫门和甬道高度不详,原有的宫门已被盗贼破坏,地面青砖铺墁。宫室平面呈正方形,地下部分深0.75米、总高2.55米。地下部分由青砖陡砌,形成一个高0.4米、边长0.63米的砖匣,砖匣上部由三层叠涩砖逐层内收至甬道地表,最上一层砖向外叠涩出0.08米的金边,形成方形口沿,用方砖封口。在宫室上部筑砌立壁,东、西立壁各宽0.84米,由下向上叠涩内收呈弧形,在顶部交汇处留有一个方形孔洞通向塔心室,北侧立壁平直。
天宫位于塔顶中心线南侧,第十三层塔檐上半部,是一个由青砖陡砌的方形砖匣,边长0.4米、高0.6米,内壁抹白灰面厚0.01米。
文物遗存
塔基第二层束腰壶门内雕坐佛,北侧雕宗喀巴像;塔身券门上方雕刻有花篮,上下饰有连珠,篮内装满盛开的花朵,花篮两侧雕飞天,飞天呈倒姿,双手托盘;塔心室尚存壁画;塔身其余各面均浮雕立佛一尊,佛像头顶宝盖。佛螺发,双耳垂肩,面相圆润,身披袈裟,双手结印立于莲台之上,胸前饰有璎珞。
历史文化
农历四月十五日为塔的生日,这一天,众多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塔前,或朝拜、或求子、或祈祷、或求消灾祛病。转塔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转塔者绕塔正转三圈,反转三圈,数步一拜,以表诚意,此转法是当地汉人的习俗;另一种是蒙族信徒的转法,每圈都是顺时针转塔,转塔至少三圈,圈数越多功德越多。转塔节是昼夜活动,白天扭秧歌、搭台唱戏、舍粥、舍糖果,晚上转塔祈福,当地的蒙古族信徒围塔而坐,手捻佛珠,口念嘛呢,为朝圣者祈福,祝愿国泰民安。黄花滩“转塔节”是一项历史悠久、地方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
文物价值
黄花滩塔是辽代晚期佛塔代表性建筑之一。从塔的体量、规格、建塔人的级别来分析,黄花滩塔等级不高,但其各部位的构造尺寸、收分比例、营造技法和雕刻艺术都符合辽塔建筑构造和营造技术的标准,同时融合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和建造风格。塔身雕刻的供养人铭牌为研究“辽塔与所在州城的关系”“辽代佛教的发展”等方面提供了相应的实物资料。独特的大檐转角铺作是研究“辽代建筑”的宝贵实例。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黄花滩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黄花滩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黄花滩村北山顶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黄花滩塔,路程约39.4千米,用时约6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