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点
霍山黄芽依其品质分为特一级、特二级、一级和二级。外形挺直微展,色泽黄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厚鲜醇回甘,叶底微黄明亮。
历史渊源
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唐宪宗诏寿州以兵三千保其境内之茶园。
产地环境
霍山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受季风影响较大,四季分明。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366毫米,酷暑和严寒极少,冷热较为适中。霍山县总体为山地地貌,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依次可分为中山、低山和丘陵畈区,并间有一些小型的河谷盆地。海拔500-800米,山体破碎,坡度较缓,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茶树生长。
生产情况
截至2017年底,霍山县有绿色有机无公害茶园15.12万亩,茶企400多家,年产茶叶6300吨,远销欧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品荣誉
2006年12月,霍山黄芽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2020年5月20日,入选2020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2020年7月20日,霍山黄芽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霍山黄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安徽省霍山县人民政府《关于界定霍山黄芽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函》(霍政秘【2005】42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安徽省霍山县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品种
霍山金鸡种。
立地条件
保护范围内海拔高度300米至700米,栽培土壤为粗骨性黄棕壤,土层厚度大于70厘米,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大于2.0%,PH值在4.5至6.0之间。
茶树种植
种植: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每年霜降前后采收当地茶园里已成熟的茶籽,12月份或次年1月份用水浸泡5至7天,除去轻飘、颗粒小的茶籽,每穴播下3至5粒饱满茶籽。
无性繁殖:每年10月份,选用当地茶园性状优良的茶树枝条,利用短穗扦插技术集中育苗,次年10至11月,大田移栽。
规格:种植分两种方式,一是丛式,二是单行条式。丛式茶园每丛茶苗2至3株,每667平方米(亩)不大于600丛。单行条式每穴茶苗1至2株,每667平方米(亩)小于2000株。
茶园管理
茶园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成年茶园9至10月份施用基肥,可施农家肥(包括厩肥、猪栏粪、土杂肥等)或经过堆沤的菜籽饼,结合秋季深耕施用。追肥结合春季中耕锄草进行,可施腐熟稀释人粪尿或菜籽饼液。茶树病虫害防治,按照国家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要求,主要采取农业措施、人工捕杀害虫和生物药剂防治病虫害。幼年茶树通过定型修剪,培养丰产树型。
鲜叶采摘
霍山黄芽鲜叶细嫩,开采期在清明前后,采摘期一个月,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二叶初展。采摘要求“三个一致”和“四不采”,即形状、大小、色泽一致,开口芽不采,虫伤芽不采、霜冻芽不采、紫色芽不采。鲜叶采回后除去老叶、茶梗、杂质和不符合标准的鲜叶。鲜叶采回后薄摊于团簸,晴天无露水时,摊放2至3小时,阴雨天摊放4至5小时。鲜叶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晚上制,不制过夜茶。
加工流程
制作工艺:鲜叶采摘→杀青(做形)→毛火→摊放→足火→拣剔→复火。
专用标志使用
霍山黄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安徽省霍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