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荆
唇形科牡荆属植物
黄荆(Vitex negundo L.)是唇形科(Lamiaceae)牡荆属(Vitex)的木本植物,别名黄荆条、黄荆子、布荆、荆条等。黄荆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四棱形,密生灰白色绒毛。叶为掌状复叶,小叶有3-5枚;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表面绿色,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最外侧的2片小叶无柄或近于无柄。聚伞花序排成圆锥花序式,顶生,花序梗密生灰白色绒毛;花萼钟状,花冠淡紫色,二唇形;雄蕊伸出花冠管外;子房近无毛。核果近球形,径约2毫米;宿萼接近果实的长度。果为核果,卵状球形,褐色,下半部藏于宿萼内。花期4-6月,果期7-10月。
形态特征
黄荆为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四棱形,密生灰白色绒毛。
黄荆掌状复叶,小叶5,少有3;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每边有少数粗锯齿,表面绿色,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中间小叶长4-13厘米,宽1-4厘米,两侧小叶依次递小,若具5小叶时,中间3片小叶有柄,最外侧的2片小叶无柄或近于无柄。
聚伞花序排成圆锥花序式,顶生,长10-27厘米,花序梗密生灰白色绒毛;花萼钟状,顶端有5裂齿,外有灰白色绒毛;花冠淡紫色,外有微柔毛,顶端5裂,二唇形;雄蕊伸出花冠管外;子房近无毛。
黄荆的果为核果,卵状球形,褐色,直径约2.5mm,下半部藏于宿萼内,宿萼接近果实的长度。
分布范围
黄荆在中国主要产长江以南各省,北达秦岭淮河;非洲东部经马达加斯加、亚洲东南部及南美洲的玻利维亚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黄荆适合在海拔1200-2500m的地方生长,常生于溪流边、山坡上、道路旁或疏林灌木小丛中。
生长习性
黄荆有喜潮湿、喜光、耐贫瘠、耐寒冷的特性。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黄荆是雌雄同株植物,可通过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方式进行有性繁殖。也可通过根蘖苗进行无性繁殖。
人工繁殖
黄荆在人工繁殖中可采用种子直播、分根法、栽根蘖苗、扦插法等方法。种子直播时,用机械方法将种皮磨破后, 至 45℃温水中浸种24h,或用0.9%浓度工业盐酸水浸种 24h,经冲洗后播种,可有效提高发芽率。
栽培技术
黄荆的栽培应选择温暖、阳光充足的地方,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黄荆可耐受低至-10°C左右的温度,应避免寒冷干燥的风,采用嫩枝扦插的方式进行栽培。
主要变种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黄荆的叶可以作为天然无污染蔬菜,其果、茎、叶、花可以代替茶叶供人饮用。
药用价值
黄荆全株可入药,其味苦,性冷。有清热解表、利湿解毒的功效;可治疗感冒、中暑、吐泻、痢疾、疟疾、黄疽、风湿、跌打肿痛、疮痛疥癣等疾病。
观赏价值
黄荆的树姿优美,老枝及树干有饱经风霜之态,且枝条柔软易于造型,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是制作和培育盆景的优良树种。同时黄荆的树形疏散,花色秀美,花朵繁盛,花期长,是优质的园林绿化树种,可用于城乡绿化改造中,种植在山坡上、池塘边、路边点缀风景。
生态价值
黄荆有耐贫瘠、耐寒冷、适应力强等优点,在干旱瘠薄的多石砾之地可以繁衍生息,形成茂密灌木林地,是绿化裸岩和水土保持的优良树种,对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价值
黄荆的茎皮可造纸及制人造棉;花和枝叶可提取芳香油;黄荆条可以用来编制篮子、筐等农用品,也是包装农机配件、砂轮的上等材料。其木材结构致密,性能好,可加工制作鼓板、二胡、筷子等,重组材可用作新型家具材料;同时,黄荆也是根雕、雕刻工艺的上等原料。
参考资料
Vitex negundo L..worldfloraonline.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4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