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就读于全闽师范学堂,后入上海法政学堂。毕业后,醉心书法、碑帖、篆刻、绘画等艺术,云游名山大川。民国成立后,回到福州,历任福建省图书馆馆长、福建甲种商业学校教员、监学等职。民国9年(1920年)后,到上海定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负责审定、校对出版宋拓淳化阁帖、天籁阁旧存宋人画册等书。后任馆美术部主任达20多年;并参与“神州国光社”工作。葆戉精于鉴定,所出版的书画艺术价值甚高。还兼任《中华新报》副刊“文苑”主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图画系主任及上海大学书画系教授等职。葆戉书法宗秦汉,得戚伯著碑精髓,承伊秉绶笔意,沉健秀逸,与
王福厂、
马公愚齐名,称“海上三老”;审定书画与姚虞琴、吴湖帆、
张大壮并称,号“沪滨四慧眼”。其篆刻初法皖、
浙派,继宗牧甫,上追秦汉,复参汉瓦晋砖、封泥及三代吉金,自成一格。抗日战争胜利后,葆戉辞去商务印书馆职务,居上海鬻艺自给。名所居为“暖日庐”,又名“蔗香馆”。葆戉性情耿直,恬静无求,事母至孝,对后学循循善诱,一生以艺术为重,清贫自守,尝刻“葱汤麦饭家风”一印自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聘为
上海文史馆首批馆员,曾任上海市文联第三届委员。
黄葆戉擅长隶书,其自称得法于《戚伯著碑》,又学清代书法家伊秉绶,用笔劲健,结构雄浑。其篆刻一开始从皖、浙两派的篆刻入手,后又学习秦汉文字。他39岁时在自己篆刻的“将军季子”印章的边跋中批评了当时从事篆刻者效仿汉印样式而故意损坏印章的行为。
郑午昌:“石大不逾指,摩挲剧琼瑶。秦玺汉私印,字字蟠螭蛟。姓名托以传,后有千载遥。谁谓壮夫耻,篆刻如虫雕。吾友破钵龛,旧学斯籀劭。游神与古会,万虑一以抛。众蝉嘒高树,当午腾炎歊。而君东窗坐,砉然为奏刀。蒸汗渥于沐,纵指兴更豪。妙造卅五举,南面无以骄。嗟君性矫洁,好爵弃之逃。一字酬百金,亦复过耳飑。胡乃于鲰生,有如溪投胶。赠我谓我好,何以投木桃。一语尘君听,谅不加訾謷。鄙性本硁硁,愿言订石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