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花(Lysimachia davurica Ledeb.)是报春花科珍珠菜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40-80厘米;茎直立,下部无毛,上部被腺毛;叶椭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基部钝或近圆,两面散生黑色腺点,下面沿中脉被腺毛;总状花序顶生,通常复出为圆锥花序,花萼裂片窄卵状三角形,花冠黄色,裂片长圆形,花药卵状长圆形;蒴果褐色;花期6-8月;果期8-9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
株高40-80厘米,具横走的根茎。茎直立,粗壮,下部无毛,上部被褐色短腺毛,不分枝或有少数分枝。叶对生或3-4枚轮生,椭圆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4-12厘米,宽5-40毫米,先端锐尖至渐尖,基部钝至近圆形,上面绿色,近于无毛,下面常带粉绿色,无毛,仅沿中肋被小腺毛,两面均散生黑色腺点,
侧脉通常超过10对,网脉明显,无柄或具极短的柄。
总状花序顶生,通常复出而成圆锥花序;苞片线形,密被小腺毛;花梗长7-12毫米;花萼长约3.5毫米,分裂近达基部,裂片狭卵状三角形,沿边缘有一圈黑色线条,有腺状缘毛;
花冠深黄色,长约8毫米,分裂近达基部,裂片长圆形,先端圆钝,有明显脉纹,内面密布淡黄色小腺体;雄蕊比花冠短,
花丝基部合生成高约1.5毫米的筒,分离部分长2-3毫米,密被小腺体;花药卵状长圆形,长约1毫米;花粉粒具3孔沟,近长圆形(19-22)×(17.5-19.5)微米,表面具网状纹饰;子房无毛,花柱长4-5毫米。蒴果褐色,直径2-4毫米。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生长在海拔2100米的草甸、林缘和灌丛中。喜光,稍耐阴,耐寒。
分布范围
黄连花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省地,在俄罗斯、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一般为播种、分株繁殖。
种子处理:播种前3天,黄连花种子分别用细纱布包裹,放入清水中浸泡24小时,捞出后分别与湿沙混拌,种沙比为1:3,在暖处进行催芽。
作床:苗床宽1.1米、高15厘米,播种前耙细土壤,耙平床面。
播种:采用撒播方式进行均匀播种,播种量以肉眼看见种子即可。因种子细小,覆土应薄些,覆土后最好能覆盖草帘,播后立即浇水,并注意保持床面湿润。一般播种20天后出苗。
栽培技术
移栽:幼苗高5-10厘米时可以分株移栽,移栽株行距25厘米×25厘米。移栽当年只进行营养生长,不开花;第二年开花。
定植与管理:在园林应用上,主要采用1年生以上的黄连花根茎,带土球定植于园林绿地中。适当浇水、除草松土,促使叶茂花繁。每年春季萌芽前,剪去黄连花上一年枯萎茎枝,以免影响观瞻。黄连花产种量小,栽植后,其扩撒速度较慢,需收集种子床播后移栽,繁殖系数较小。在繁殖更新、定植与管理上二者应区别处理。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黄连花全草可入药,其味酸、涩,性微寒。有降压、消炎、止血等功效。可内用于治疗头痛、子宫脱垂、痢疾等症状,或外用治疗跌打损伤、瘰疬、狗咬伤等症状。全草水浸剂做含漱剂,可用于喉炎及口腔溃疡。
食用价值
黄连花可制花茶、花酒等,嫩苗还可炒、蘸酱或凉拌食用。
观赏价值
花美丽,可作花境背景材料,也可栽植于林缘或路旁。
道路绿化:道路绿化是野花应用中用量最大的绿地类型。黄连花长势强健,蓬径大,花期长,持续到夏末秋初,适于在道路分车带中与灌木交错栽植;也可在较窄路段建植模纹,与绿色灌木形成规则图案;还可布置于交通岛或道路两侧乔木与矮小花草之间的绿地,形成景观层次。
庭院绿化:庭院花卉一般都要求花色喜人、花期长、有返璞归真的自然美感,野花组合作为一种造景因素也因此而产生并兴盛起来。黄连花花黄色,花色纯正。黄色代表吉祥,自古以来就深受百姓、文人的喜爱。明代有“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真金”的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对黄色花草的喜爱,黄色花草已经被普遍种植在庭院。尤其是大面积种植形成花镜时,让人们仿佛徜徉在金色的花海,置身于原生的旷野,可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回归。
点缀置石:黄连花属野生花卉,在野外常与岩石相伴,形成自然和谐的景观。园林中巧妙地栽植于置石边,给人以鲜活与沉静对比的视觉享受。在园林绿地中,常以乔木为主,采用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模式,强调覆盖性、多样性、生态性、美化性以及层次感。黄连花为野生花卉,可自行生长、自然繁殖,栽植后不需要人工特意呵护,是理想的地被植物,应充分利用这种特性配置于绿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