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宗圣祠
武汉市黄陂区的景区
黄陂宗圣祠是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的景区,为武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是588平方米。
简介
黄陂东乡曾氏宗族有着它悠久的历史和完整的井然有序的谱系,但并不是陂邑土著,人数也不很多。然而在东乡八大姓之中,曾氏宗族却毫不夸张地被人称为“望族”。其原因有二:一是该族徙陂甚早,自明代至今有数百余年的历史;二是自前清起,文武两道,该族人才辈出,文者才冠两湖,武者能安邦定国,于社会于国家,做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
黄陂曾氏一脉为明末清初由湖南迁徙来鄂,至嘉庆年间始筑宗圣祠于村头,现存祠堂为清末所建,仍依旧制花岗石为基,红砖为墙,东西42米、南北14米,占地588平方米。据曾浩文回忆,祠堂分上中下三殿,横梁立柱、门栏窗棂皆雕龙画凤,额碑悬于门楼,左右镶以祥瑞图案的石雕,尤其是外墙一色的红砖砌筑,体现出封建朝代对儒圣的尊崇和特殊的规制,在当时蔚为壮观。宗圣祠在黄陂东乡一带远近闻名。一是因为祠堂大,二是因为礼堂墙身为红砖砌筑,这一点极为罕见。专家分析,以先祖功德名作为氏族祠堂之名极为罕见。
“宗圣”指的是春秋末年鲁国先贤曾参的封号。曾参又称为曾子,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相传曾参16岁时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此,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是孔子学说最重要的继承人和传播者,有《大学》、《孝经》传世,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是我国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内容。凭借其在儒家学说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儒家的重要建树,曾参得以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史载,自北宋仁宗皇帝改孔子“文宣公”封号改为“衍圣公”后,至南宋时,曾参与颜回、子思、孟子被尊为“四配”,并于元至顺元年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年间改封为“宗圣”。通常,民间有“曾无二姓”之说,曾姓后裔均把曾参奉为开派祖先。
名门望族
黄陂区蔡榨街道的曾家大湾,有一座保存得相对完好的祠堂,这座祠堂非常特别,不论是外形,还是它背后隐藏着的历史,都让它在众多的宗姓祠堂里“鹤立鸡群”。这就是“曾氏宗圣祠”。
曾氏宗圣祠所在的黄陂区,历史上一直被称作“黄陂东乡”,这个地方住着八大姓氏,而曾氏一族被当地人称为“望族”,这个称呼一点也不夸张。
百年宗圣祠
宗圣祠并不难找,进入“桃元乡”之后没多久就看见一座红色的大砖房,很是气派,一座座灰色的三层楼中,这座祠堂显得“鹤立鸡群”。宗圣祠坐西朝东,取“紫气东来”之义,东西长40 多米,南北宽14 米,总面积588 平方米。
宗圣祠依山而建,分为上、中、下三段,有“步步高升”的含义在里面。祠堂外墙全部用红砖砌成,大门上方有一方石雕“桃园小学”,门前周围的道路几乎不见泥土,都是用青石板铺就而成,因此一百多年过去了,祠堂仍显得纤尘不染,古韵十足。
祠堂已经成了荒宅,曾家后人闭上眼睛还能记起祠堂的内部构造:前厅大门一打开,两侧是厢房,给看祠人住的;天井里面有两棵很大的桂花树,桂花一开,远远就闻得到香味;中殿是会议室,是宗族长者开会的地方;上殿供奉着祖先的牌位和圣人。“每逢正月十五,所有姓曾的都要来这里上香,我们小孩子就是凑热闹,玩灯,放眼望去,哪儿都是黑的,灯笼一照,红色的房子很好看。”
红砖,唯宗圣祠可用
红色的祠堂一般极为罕见,普通的宗祠只准用白石砌造,只有宗圣祠可以用红色,在中国历史上,曾子(曾参)凭借其在儒家学说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儒家的重要建树,得以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齐名,并称为“四圣”。只有这四个姓的家族才能用红砖造祠堂,因为皆出自圣人之脉。在这里,这四个姓之间一般是不能通婚的,因为“都是一家人,都是亲兄弟姐妹”,结亲就有会“有乱纲常”。
宗祠
曾氏宗祠,名曰“宗圣祠”,其名源于该族先祖曾参,曾参志攻儒学,著有《大学》、《孝经》两书传世,被历代帝王尊称为“宗圣”,与孔子“衍圣”等四圣并列于世,曾氏宗祠取名“宗圣祠”即源于此。
又,一般宗祠只准用白石砌造,唯宗圣祠可用红色,因为该族源出圣人之脉。前清时期规定:凡途径宗圣祠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崇敬。
黄陂祠始建于前清嘉庆年间,光绪年间二次重修,现存之祠,乃清末民国初年第三次修成的。
下面仅从该祠的布局结构,内外装潢,匾联及毁拆情况予以大概叙述:
1. 布局与结构:
宗圣祠选址在三台山东麓,曾家大湾村北,俗称青龙咀之傍,座
西朝东,寓取紫气东来之兆,东西长42米,南北宽14米,占地面积588平方米。该祠依山就势,分上、中、下三段,步步高升,门呈双八字形,当门石梁长一丈六尺,大门高九尺九寸,宽四尺五寸,门边立栓宽一尺五寸,厚一尺带零。
祠内露天处皆用板石铺就,不见泥土。
下殿两暗一明,南北两厢旧为谷仓,储放族佃之租谷,大门上方有一暗楼,存放曾大观盔甲大刀。(遗物毁于1958年大办钢铁时)
中殿三间,中为议事厅,左右两厢办有族学,据记载,该学堂名曰“省身学堂”。宿儒曾幼垣充任教员,生徒多时达百人左右,有的学生远达数十里之遥求学至此住读。塾师年薪稻米20-30石之间。
上殿乃该族祀祖之所,正中设神龛,高达屋顶,该族人在此祭祖、行礼。
上中殿间南北各有两个厢房,供外地塾师住宿,围拱出中间一个天井,呈四合之势。
中下殿之间,南北各有一个丹墀,丹墀中各种古桂一株,每当金秋时节,桂花盛开,香溢数里。
祠北近处有一民房乃护祠族人住所。
2. 内外装潢及匾联类:
宗圣祠为陂邑曾氏宗祠之首,故内外装潢十分讲究。
外形:下殿山墙顶端三圆相连,取三元聚合之意,中殿南北山墙
三叠飞跷,上殿山墙传统屋顶一披两分。
上殿屋沿分水用特制牡丹(图案)红方砖封沿严砌,屋脊用琉璃瓦装饰,中间竖立一斗大铜鼎,屋脊南北两端各有一蟠龙耸峙,尾上头下,张口昂首,屋脊下方南北各有一圆形浮雕,南为“鹿(六)鹤里(合)同春“,北为”驎吐玉书“。(残痕尤在)
中殿北侧开一侧门,门上方书“沂水春风“。
下殿前面屋沿有四个兽头,兽头下方及廊沿均用牡丹红方砖装砌。
祠堂大门上方有一花石雕刻“宗圣祠“三个字,四周饰以双龙戏珠图案浮雕。(残雕不全)
所有的屋沿瓦头,上下各用特制的瓦头装饰,上瓦头煅烧有宗圣祠三字,下瓦头饰以浮云图案。(残瓦尚有一些)
内部:宗圣祠内木柱林立,上中殿计为顶梁木柱38根之多,傍墙立柱均用铁绊与外墙紧密相连,大柱对径盈尺,小柱也不少八寸。
屋梁全部使用迭梁,中梁、上梁南北两间一梁相通,梁柱之间有缕花之巨木支撑。
除下殿外,中上两殿全部鼓皮隔扇,不见墙石,殿内隔扇,雕龙缕花,木板皆上特制之油,色泽古朴一致,富丽之极。
该祠所用木料全系湘省水运而来,材质极佳,上殿屋架呈品字形(台拱结构),两根大托梁对径2尺有余。
宗圣祠的设计师,是该族曾邓家田的鲁广毓。
施工人员为两处民间匠人,一为东乡杨家河,一为东乡黄土坡之匠人。
3. 匾联之类:
宗圣祠既为陂邑曾氏总祠,除在装修上讲究其格局造型外,也十分意匾联的层次。据父老记忆,该祠内共有各匾五块,每块匾长六尺有余,宽三尺以上。
一是:曾大观题:“旧德先畴”
二是:“省身念祖”
三是:“一贯流传”
四是:“武城世泽”
五是:皇赐御匾“七叶衍祥”
楹联计有三副:
一. 中殿两边之抱柱对联:
东鲁溯渊源蔚起人文五十七传分世系
西陵称圣地宏开堂搆千百万载荐馨香
落款: 裔孙 国藩
又相传此联乃曾国藩所书,现据谱载此非藩之于书,乃湘省宗人传道所书。
二. 上殿两边之抱柱对联:
圣贤门第传三楚
将相家声震两湖
三、 龛两边对联一副:
金阙赐龙章省身念祖
庙堂荐羊枣追远抒诚
4. 宗圣祠毁拆经过及现状:
解放前宗圣祠是一个常人不敢涉足的神圣地方,一般族人除每年两次大祭外,谁也不敢随意进出祠堂。土改后,该祠作为胜利果实曾分为三户无住房的贫农,但三户农民谁也不住进这座祠堂。随即粮店成立,借该祠为仓库,存放稻谷,在谷堆的重压下,祠南边山墙被重压挤裂。1952年粮店迁往桃园店,祠堂内开设学校。随着学校的发展,教室不够,校方逐步拆除祠内构造物,辟为教室,又不断开窗开门,拆丹墀毁死古桂两株,拆去鼓皮木板搭楼,做桌、凳,楼上教师办公住宿,楼下上课。
1965年,学校开班12个,学生达500余人,在祠堂北侧,建土砖平方七个半教室,所用屋梁全系锯下的祠堂屋顶的叠梁剖开而成,所用屋瓦也全部是从祠堂屋面上抽揭下来的。
文革期间,红卫兵大举破四旧,宗圣祠内外一切装饰物都被视为四旧而一并打毁,屋脊上的铜鼎被学校老师用巨锤敲碎作废物处理。
以上种种毁拆行为,除文革破四旧外,全都是背着曾氏名族人悄悄地进行,这种破坏性建设与维修给村民以极大的反感,故此,该村与学校关系一直不好,多次发生“闹学”事件。
宗圣祠下殿两堵土墙歪斜达一尺左右,上殿屋顶下陷八寸之多,所有立柱顶端炸裂。若不是原始建筑牢固结实,这全县仅存的民俗建筑早已成为一堆瓦砾。
2016年冬,族人进行第四次大型维修,焕然一新,2017年4月2日举行全体族人隆重聚会,热闹非凡!
“宗圣祠”这座民俗建筑,距今百年,但它确实代表着晚清朝末年的建筑风格、建筑艺术和当时风情。
才人辈出
该族族谱记载:陂东曾氏一世祖,潮球公,从湖南宁乡,宦迁入陂(官名不详),定居洪家桥,后子孙转徙大堤口,购得闵天官之庄园“闵家大湾”,子孙繁衍,丁口日众,终改“闵家大湾”为“曾家大湾”。前清嘉庆年间,在湾北修祠以祀祖。这期间该族出现了一个文武双全的的官员——曾大观。
曾大观,字静斋,生于前清乾隆年间,乾隆己未年以武举身份入京,殿试榜眼,官封游击、总镇等职。后因征台有功,官升绍兴水师提督,行浙江提督事。旋回朝,御赐鸿宴,钦赐“我朝福将”御匾和“静斋巡海图”,官迁翟州,历嘉庆、道光两朝,于道光年间病逝,其人与我区另一文榜眼刘彬士齐名。著名名族英雄林则徐有诗赞曰:神山初日射金鳌,横海楼船下濑豪,鳀壑天风传鼓角,蛟门云水洗弓刀,清时纵少跳梁警,劲旅休忘战舰劳,准备图形上麟阁,天吴错绣折波涛。
光绪年间,世界列强为其侵华利益之需,在我国各地大举修筑铁路,其时,陂东曾出了一个外交手腕灵活、善于理财的买办企业家曾谓卿。
曾谓卿行七,人称“七太爷”,他长期协办“平汉”线下段的铁路工程。因其经营有方,家遂大富,富甲一方,北在我县姚集,南到武湖均有其田庄。
延至民国革命时期,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陂东曾氏先后涌现了不少的杰出人物,他们虽然政见不同,道路不同,然其为国为民之心不可没。
如曾觉先生,早年参加同盟会,二十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共早期党员,为了革命,曾登报声明,与其家庭划清界限、断绝关系,为共产党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还有曾昭渠先生,曾昭干先生,曾咏梅女士等都先后在不同地方参加红军,投身共产革命
这期间也有不少曾氏民族人在国民党在政府中任职。
如曾振瀛先生,在日寇侵华武汉沦陷、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任国民党恩施行辕主任,代卫立煌先生主持政务,并长期担任湖省政府秘书长。1947年调任黄陂县长,在黄陂任职期间,大胆提出文明治县之纲要。
瀛子,曾宪鼎先生,早年毕业于华中农大,立志农业救国。国民党败逃台湾后,鼎出任联合国粮农官员,上将军衔,专管亚洲农业事务,直至退休。(尚健在台)
解放后,由于国家安定,社会繁荣,陂东曾氏更是人才济济,能人辈出,他们是:
曾卓(觉先生之子),族名庆寇,现代诗人,幼即聪颖,与胡风先生过从甚密,其人才华出众,诗风活健,自成一派。解放后任武汉市文联主席和湖北省作协副主席。
曾宪武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中科院硕士研究生,赴美攻读博士后学位。学成,荣获美休斯顿、密执安等五所名牌大学特聘数学教授,为振兴中华,他毅然辞聘,现任武汉大学一级数学教授。
曾刚,青年博士,毕业于湖北大学,后赴德攻读经济管理博士后学位,学成留德,现任德国东亚经济政策研究所研究员
曾宪勋先生,中年科学家,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哈工大,现任第二汽车制造厂标准件厂总工程师、兼副厂长。
人才的多少,反映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它标志着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层次。陂东曾氏历称“望族”其原因就在于此。曾氏宗祠——宗圣祠,亦在曾姓族人的心目中成为自豪、骄傲的象征,这也是宗圣祠至今尚能较完整地保存于世的根本原因。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5 07:50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