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颈凤鹛(学名:Yuhina flavicollis)为绣眼鸟科、凤鹛属的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额、头顶和羽冠褐色具白色眼圈,眼先黑色。眼后、头侧和枕灰色,形成一灰色环带,其下有一锈红色领圈。上体橄榄褐色,飞羽暗褐色,初级飞羽外嘲羽缘白色,颧纹黑色。喉、胸白色具少量细的赭色纵纹,腹和两胁淡棕褐色具白色纵纹。虹膜红褐色或棕红色。上嘴灰褐色或角褐色,下嘴淡肉色或肉褐色,脚黄褐色或肉褐色。
形态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前额、头顶、羽冠深褐色,头顶后部、枕、头侧鼠灰色或淡灰褐色,眼先黑色具白色眼圈,耳覆羽灰褐色或铜灰色,耳羽后至后颈棕黄色或锈黄色。形成一宽阔的锈黄色领环。上体橄榄褐色,背具淡色羽轴纹,腰和尾上覆羽微缀茶黄色或棕褐色,两翅和尾与背相似。
飞羽暗褐色,
初级飞羽外翈羽缘白色。最内侧
次级飞羽羽轴白色。
颊、颏白色,颧纹黑色,喉、胸亦为白色具少许赭色条纹和暗色羽轴纹,两胁和胸侧赭黄色或橄榄褐色具白色纵纹,腹淡棕褐色或近白色具白色纵纹,肛周和尾下覆羽赭黄色或茶黄色。翅下覆羽白色。
虹膜红褐色或棕红色。上嘴灰褐色或角褐色,下嘴淡肉色或肉褐色,脚黄褐色或肉褐色。
在中国分布的两亚种的区别主要在于:指名亚种头顶较淡、枕灰色,上体较淡沾灰色,两胁和尾下覆羽赭黄色;云南亚种头顶较暗,枕灰褐色,上体较暗较黄,尾下覆羽淡茶黄色。
栖息环境
黄颈凤鹛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2400米的山地
常绿阔叶林、沟谷雨林、
次生林和混交林中,在西藏南部分布高度可达海拔2800米左右的山林和灌丛地区(中国科学院西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3),冬季有时也下到海拔1000米以下的林地。
生活习性
习性:留鸟。树栖性,常在乔木枝叶间、有时也下到林下灌木上活动和觅食。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呈3-5的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其他小鸟混群。
食性:主要以
鞘翅目、
鳞翅目、
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悬钩子、草子等植物果实和种子。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克什米尔、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阿萨姆、锡金)、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
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贡山、西部泸水、腾冲、盈江、龙陵、澜沧江与怒江间山脉、潞西、永德、中部昆明、景东、西南部澜沧、南部绿春、屏边、东南部蒙自、马关,西藏南部聂拉木、错那和东南部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营巢于地上或灌木上,也在粗的树干侧枝权或苔藓中筑巢。每窝产卵3-4枚,卵的大小为19-20毫米×14-15毫米。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全球种群规模尚未确定,该物种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最常见,但在低海拔地区并不常见(del Hoyo等人,2007年)。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