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颊山雀是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鸟类。雄鸟额、头顶和羽冠为具有光泽的黑色;额基、眼先、眉纹、脸颊和耳羽等头颈侧为鲜艳的明黄色;贯眼纹黑色;后颈亦具一黄斑;上体灰黄绿色,羽缘黑色;尾羽黑色具蓝灰色羽缘,基部白色;下体颏、喉至上胸为富有金属光泽的黑色;胸下有一黑色宽中央纵纹,一直延伸至肛周;其余下体白色;胸侧和两胁染黄色或蓝灰色;虹膜暗褐色;喙黑色;脚铅蓝灰色至铅黑色。雌鸟似雄鸟,但上体光泽较弱,胸腹部黑色纵带不明显。
雄鸟前额、
头顶和羽冠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额基、眼先、眉纹、脸颊、耳羽等头侧和颈侧前部鲜黄色,后枕羽冠先端和后枕亦为鲜黄色,在后颈形成一黄色块斑,眼后有一辉蓝黑色纹沿颈侧弯向下。上背黄绿色,羽缘黑色,下背绿灰色,腰黄绿色(西藏亚种);或上背铅黑色具蓝灰色轴纹,下背和腰蓝灰色(华南亚种)。尾上覆羽暗蓝灰色,尾黑色,外翈具蓝灰色羽缘,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几全白色。两翅
覆羽黑色,小覆羽具蓝灰色端斑,中覆羽和大覆羽具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两道白色翅斑,尤以大覆羽白色端斑较宽、形成的白色翅斑亦更明显。飞羽亦为黑色,除第一、二枚
初级飞羽外,其余初级飞羽外翈蓝灰色,基部白色,向端部逐渐转为窄的白色羽缘;
次级飞羽外翈羽缘蓝灰色,羽端白色;三级飞羽具宽的白色端斑。下体颏、喉、胸黑色,有的微具金属光泽,腹中央有一条宽的黑色纵带,前端与黑色胸相连,后端延伸至肛周;尾下
覆羽白色,有的杂有灰色;胸侧和腹侧黄色、两胁黄绿色(西藏亚种)或胸侧白色,腹侧和两胁蓝灰色(华南亚种)。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腹部黑色纵带不明显。西藏亚种上体羽色较雄鸟暗淡而少光泽,颏、喉胸污黑色微缀黄绿色狭缘;华南亚种上体灰色而沾橄榄绿色,颏、喉、胸淡橄榄黄色,腹沾黄绿色,两胁稍暗沾灰,腹部的中央黑带亦不明显。
大小量度:体重♂14~22克,♀15~21克;体长♂124~150毫米,♀118~133毫米;嘴峰♂10~13毫米,♀9~12毫米;翅♂71~82毫米,♀68~76毫米;尾♂54~69毫米,♀57~64毫米;
跗蹠♂17~20毫米,♀18~20毫米(西藏亚种)。(注:♂雄性;♀雌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常绿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
人工林和
林缘灌丛等各类树林中,也出入于山边稀树草坡、果园、茶园、溪边和地边灌丛和小树上。
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也和
大山雀等其他小鸟混群。性活泼,整天不停地在大树顶端枝叶间跳跃穿梭,或在树丛间飞来飞去,也到林下
灌丛和低枝上活动和觅食。
叫声:似大山雀,沙哑的颤鸣;尖叫声si-si-si;tee cher;tsee tsee-chi chi chi;咬舌音witch-a-witch-a-witch-a。
食性:主要以
鳞翅目、
鞘翅目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繁殖期4~6月,营巢于树洞中,也在
岩石和墙壁缝隙中营巢,主要由苔藓、草茎、草叶、松针、
纤维等材料构成,内垫以兽毛、花、棉花、碎片等。每窝产卵3~7枚,卵白色或灰白色、被有暗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据6枚卵的测量为18×14.5毫米~18.5×15毫米。
全球种群未量化,但在中国各地被描述为常见或稀有物种,在东喜马拉雅山有局域分布(Harrap and Quinn 1996)。中国种群数量约100~10,000繁殖对(Brazil 2009)。黄颊山雀在中国种群数量不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