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鲷
鲷科动物
黄鲷是鲷科的一种可食用的鱼。俗名又称齿鲷、黄加立、赤宗、波立。
产地产期
黄鲷分布于北太平洋中部和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主要渔场在广东至海南岛,近海以广东沿海产量较多。
形态特征
体呈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14~25厘米,体重20D~500克、背部狭窄腹部钝圆、头大、吻钝,眼间隔狭,稍小于眼径。上下颌前端各有犬牙4~6个,体被较大弱栉鳞、前鳃盖骨边缘具钢锯齿,背鳍与臀鳍基底有鳞鞘、尾鳍叉形、体呈黄赤色、腹部较浅,体恻上部有3个金黄色圆斑,并有6条纵行黄色带,臀鳍及尾鳍下叶呈黄色。
近种区别
食性
黄鲷食物组成以鱼类为主(IRI=905.75),其次依次为磷虾类(IRI=670.72)、长尾类(IRI=153.93)和头足类(IRI=134.95),其优势饵料种类为太平洋磷虾Euphausiapacifica、短鳄齿鱼Champsodonsnyderi、管鞭虾属Solenocerasp.竹荚鱼Trachurusjaponicus等;黄鲷终年摄食,其摄食率为75.00%,个体的平均饱满指数为13.19‰,最高达78.85‰,最低为0.31‰,以上两项指标表明:黄鲷具有中等水平的摄食强度;根据食物的消化等级,黄鲷的消化能力较强,食物转化水平较高。
胚胎发育
(1)黄鲷受精卵和初孵仔鱼比其他鲷科鱼类的略小,受精卵径为0.834~0.998mm、油球直径为0.184~0.198mm、初孵仔鱼全长2.25mm。(2)在水温(19.5±0.5)℃、盐度34.0条件下,受精卵经36~40h孵化出仔鱼。(3)3日龄仔鱼消化道开通,但还不能摄食;4日龄仔鱼下颌能自如活动并摄取食物,仔鱼卵黄吸收完毕进入外源营养和内源营养混合期。(4)7日龄仔鱼油球完全吸收,仔鱼进入外源性营养期。(5)仔鱼在4日龄若未能摄食到食物则在8~9日龄开始死亡。
人工繁殖
1.黄鲷卵巢周年发育组织学观察全年逐月从浙江舟山渔场采集雌性黄鲷标本,鱼体重在123~244g,体长13.5~18.8cm,共240尾。标本鱼进行生物学测定和组织学观察,解剖取出性腺,称量性腺重和去内脏重,将卵巢石蜡包埋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卵巢的发育,进行组织学研究。其结果表明,生殖细胞可见5个时相,卵巢发育分成6期,卵巢5期时的成熟度指数为9.20%~14.50%,平均值为11.55%。东海黄鲷的繁殖期在每年的4~5月和10~11月;黄鲷卵巢中卵母细胞发育是非同步的,黄鲷的产卵类型属于在同一繁殖季节中多次产卵类型。
2.胚胎发育的研究通过环境因子对胚胎发育及仔鱼的成活影响试验,从而获得其发育所需的适宜范围。结果发现,影响胚胎发育及仔鱼成活的适宜温度范围为l8~26℃;黄鲷的受精卵为圆球形浮性卵,受精卵径为0.848~1.018mm、油球直径为0.178~0.215mm。在水温(24.5±0.5)℃,盐度33.6条件下,受精卵约经28~30h孵出仔鱼,初孵仔鱼全长2.22mm。
3.海捕亲鱼的驯养与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将捕获的野生黄鲷在人工养殖的环境条件下进行驯养,观察其繁殖生物学特性以及诱导产卵习性,根据捕获亲鱼的生长记录并辅以鳞片的年轮鉴定,结果发现:3~5龄黄鲷每个产卵季节的个体怀卵量一般在8200~25400粒,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对3龄以上的黄鲷亲鱼进行人工繁殖比较适宜,诱导产卵的成功率较高。LHRH—A3或LHRH—A2+DOM混合激素对黄鲷性腺发育均具有良好的促熟和催产作用,均能促使黄鲷亲鱼性腺中直径为400μm以上的卵母细胞继续发育成熟和诱导产卵,催产效果与卵母细胞的发育状态密切相关。越冬期间的水温等环境因子的改变能使黄鲷春季产卵比自然海区的黄鲷提前1个月以上。
4.不同营养价值的轮虫对黄鲷仔鱼生长的影响本实验以轮虫为试验对象,采用50-DE微囊+小球藻、小球藻和50-DE微囊三种不同强化方式强化的轮虫,以酵母培养的轮虫为对比组,检测上述四种不同培养方式培养的轮虫脂肪酸中DHA和EPA的含量。并以此四种轮虫作为黄鲷仔鱼的饵料进行投喂试验,结果表明:使用50-DE微囊强化剂+小球藻强化的轮虫、单纯用小球藻强化的轮虫和单纯50-DE微囊强化的轮虫投喂黄鲷仔鱼,其效果比投喂未经营养强化的轮虫明显要好。其存活率分别为50.5%、24.8%、10.8%和4.7%,而体长增长率分别为147%、120%、83%和71%。其中以50-DE微囊与小球藻混合使用的效果最好。
食物营养成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08:16
目录
概述
产地产期
形态特征
近种区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