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鸣龙
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
黄鸣龙(1898年7月3日—1979年7月1日),江苏扬州人,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生平
1898年7月3日,黄鸣龙出生于江苏扬州。
1916年—1919年,就读于浙江医药专科学校。
1920年—1922年,就读于瑞士苏黎世大学
1922年—1924年,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24年—1928年,先后任浙江省卫生试验所化验室主任;卫生署技正与化学科主任;浙江省医药专科学校药科教授。
1928年—1934年,任浙江医药专科学校药科教授、主任。
1935年—1938年,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化学研究所做访问教授。
1938年—1940年,先后在德国先灵药厂研究院和英国密得塞斯医院医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做访问教授。
1940年—1945年,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昆明)研究员。
1945年—194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做访问研究员。
1949年—1952年,任美国默克药厂研究员。
1952年—1956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化学系主任、研究员。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60年5月—7月,先后赴苏联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和捷克科学院有机和生化研究所及捷克化学会讲学。
1979年7月1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1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黄鸣龙早年研究中药延胡索和细辛中有效成分。后研究甾族化学,发现了甾族的双烯酮酚反应,并应用于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发现山道年的4个类似物在酸、碱作用下可以“成圈”地转变,由此推断出其相对构型。改良了开息纳尔沃尔夫还原法。利用薯蓣皂素为原料,七步合成了可的松,并投入生产。研制了中国首创口服避孕药甲地孕酮和其他几种主要甾族计划生育药物。
截至1979年7月,黄鸣龙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专著及综述近40篇,代表论著有《红外线光谱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系》《旋光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等。
人才培养
黄鸣龙要求学生们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术,做到操作各种类型的化学实验,要达到文献上的产率和质量,不合格必须重做。须经半年的基本训练,才能开展科研工作。要求学生得到新的科研结果不要太快下结论,须从多方面用实验加以证明,然后再做推定。学术上不许弄虚作假,必须忠诚老实。
黄鸣龙任教期间曾系统讲授《甾体化学》《构象分析》《红外光谱》《旋光谱》《质谱》《电子理论》等课程。
黄鸣龙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甾体化学的专门人才,如有机化学家周维善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韩广甸研究员,甾体药物化学家廖清江教授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黄鸣龙的父亲是个晚清秀才,任盐栈管事;母亲出身书香门第,爱好读书,助人为乐,在亲友中享有贤名; 黄鸣龙的二哥黄胜白是药物学家。
黄鸣龙的儿子黄兰友曾任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研究中心研究员。
人物评价
“黄鸣龙为中国甾体工业的建立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甾体激素药物工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评)
“黄鸣龙是中国有机化学的一位先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韩广甸、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善炜、吴毓林评)
“黄鸣龙是一位勤奋、严谨、敏锐和有成就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正直坚强、热情豪爽的爱国者。”(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评)
“黄鸣龙一生为科学,把全部精力献给中国的科学事业,他也是有机化学人名反应的中国第一人。”(科学家故事数据库评)
人物纪念
2015年9月,扬州中学院士广场建成并对外开放,广场占地3200平方米,建有院士浮雕墙、院士雕像和院士塔等。铜雕群像展示了49位院士的风采,每个雕像的上面,都刻有院士的姓名和研究成果,这其中就包括黄鸣龙雕像。
2006年9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中国科技大学设立的“黄鸣龙奖学金”举行了首届颁奖仪式。奖学金以黄鸣龙冠名,其目的就是让青年学生永远铭记老一辈科学家献身祖国科技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不断开拓,勇攀高峰。
黄鸣龙关于变质山道年相对构型成圈互变的发现,是近代有机化合物立体化学中的经典工作,改良的Kishner-Wolff还原法,简称“黄鸣龙还原法”,是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有机化学反应的首例,已写入多国有机化学教科书中。
参考资料
黄鸣龙.中国科学院学部.
一生献给科学——纪念黄鸣龙院士诞辰120周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姜标所长在科大颁发首届“黄鸣龙奖学金”.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30 19:1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