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鼬
鼬科鼬属一种哺乳动物
黄鼬(Mustela sibirica),又名黄鼠狼、黄狼、黄皮子、黄大仙等。黄鼬属哺乳纲,食肉目,鼬科,鼬属。黄鼬体型中等,面部有黑色面斑,吻鼻部与下颌毛发为白色,体色黄褐色至深褐色,腹部毛发颜色较浅,肛门腺发达。黄鼬雌雄体型差异明显,雄性体型比雌性大,雄性成体体重700g左右,雌性仅约500g。
物种学史
黄鼬属食肉目,鼬科,鼬科亚科。1773年7月1日俄罗斯科学家彼得·西蒙·帕拉斯(Peter Simon Pallas)首次使用Mustela sibirica名称组合。
亚种分化
目前已确认黄鼬有12个亚种,其中11个由沃岑克拉夫特(Wozencraft)于2005年列出,另一个台湾亚种 (M. sibirica taivana) 由铃木(Suzuki)等人于2013年提出。黄鼬总共有多达22个亚种被提出,仍需科学家对亚种分类进行确认和修订。
黄鼬目前公认的12个亚种:
形态特征
黄鼬体形中等细长,头细颈长,四肢短小,头部小,颈部长,耳壳短而宽,稍微突出于毛丛。面部在眼睛前方周围有一圈黑色的毛发,形似面具,鼻基部、前额和眼周呈暗褐色。鼻垫基部和上、下唇为白色,喉部及颈下常有白斑。四肢、足背和尾与体背同色,尾端毛色大多较暗,多褐黑色。身体和尾巴的皮毛特征随季节和环境有变化,在夏季为短而粗的深棕色毛发,在冬季为颜色较浅发白,呈黄褐色的浓密毛发。腹毛稍浅淡,背腹毛色无明显的分界,尾长为体长之半,肛门腺发达,四肢五趾间有很小的皮膜。雌性有4对乳房,雄性的阴茎骨弯曲,基部膨大呈结节状,远端变平并向上弯曲,形成一个轻微的钩子形状,长度平均33.9毫米。
黄鼬共有34颗牙齿,上下门齿各3颗,上下犬齿各1颗,前臼齿各3颗,上臼齿1颗,下臼齿2颗。犬齿长而直,上门齿成一横列。第二下门齿着生位置略靠后。裂齿前缘内侧小尖明显。上臼齿横列,内叶大于外叶,内叶中央小尖明显,外叶有两个小尖。下裂齿后叶有一明显小尖。黄鼬头骨长而窄,鼻骨、上颌骨、额箍与顶骨完全愈合、无骨缝。雄性黄鼬人字嵴与矢状嵴发达。
黄鼬具有两性异形性,雄性的体重几乎是雌性的两倍。雄性体重为650~820克,雌性体重为360~430克。雄性体长为28~39厘米,雌性体长为25~30.5厘米,雄性尾长为15.5~21厘米,雌性尾长为13.3~16.4厘米。
雄性黄鼬和雌性黄鼬在头骨上有一定程度上不同,它们的头骨型状相同但是大小有差异。雄性的头骨平均比雌性大16.25%。雄性的头骨平均比雌性大16.25%。与雌性相比,黄鼬雄性有相对较宽的颅面;较宽的眶后骨;长而高的脑颅;短而宽的听泡;短裂齿;长而高的下颌骨。
栖息环境
黄鼬栖息环境多样,包括平原、高原、丘陵、沼泽地和山区,尤以平原地区数量最多,甚至能在村庄、乡镇和城市中生存、繁殖。黄鼬常见于原生和次生的落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以及开阔地带的小片森林、草原和河谷。它们也喜欢生活在靠近被灌木丛和倒下的树木覆盖的湖泊和沼泽的区域,那里通常有大量的小型啮齿动物供黄鼬捕食。黄鼬也生活在海拔高度从1500~5000米的高海拔地区的森林中,列如:海拔高度为2700~3700米的台湾大武山原始森林海拔;海拔高度大于3000米的尼泊尔;海拔高度1500~4800米的不丹等。在中国海拔高达5000米的地方也发现黄鼬生存。
黄鼬利用倒下的圆木、空树桩和灌木丛作为庇护所和巢穴,也栖息在猎物的洞穴中,如田鼠、老鼠和鼠兔的洞穴。它们的洞穴的长度大约从0.6到4.2米,深度从0.2到1.3米,位于洞穴中间的筑巢室有猎物的羽毛或皮毛。每个黄鼬个体通常有一个主洞穴和许多次庇护所,其范围可延伸数千米。
分布范围
黄鼬广泛分布于整个古北亚,其自然种群分布从西伯利亚乌拉尔山脉的西部山麓到远东地区,向南到台湾南部和喜马拉雅山。
黄鼬的地理分布区域包括俄罗斯、蒙古、中国东北、中国华北地区、中国东南地区、中国西北地区、中国西南地区、中国西藏、中国台湾、尼泊尔、不丹、克什米尔、印度、日本、韩国、朝鲜、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其中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被认为是西伯利亚鼠密度最高的地区。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黄鼬通常在夜间出来觅食,冬季多在晨昏活动,其他季节也会在白天活动。它们擅长奔走,能够贴服地面行动。嗅觉敏锐而视觉较差。
黄鼬为杂食性动物,性格凶残,常捕杀远超过其食量的小动物,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偶尔伤害家禽。在野外以老鼠和野兔为主食,也吃两栖动物、鱼类、鸟卵、昆虫和腐肉,也采食植物的果实、种子等。黄鼬呈中等食肉性到高度食肉化性饮食,脊椎动物占黄鼬食物的50–70%甚至更高。在大多数地区,黄鼬捕食小田鼠、老鼠和鼠兔等小型啮齿动物。有时大型啮齿动物,如花栗鼠、麝鼠和其他松鼠也会被捕食。在没有啮齿动物时黄鼬也会食用鸟类、两栖动物、鱼类、蛋类、浆果和坚果。
黄鼬在饮食上表现出季节性差异。除捕食脊椎动物和吃植物外,它们在春季和夏季食用毛虫和甲虫等昆虫,在秋季也会食用蚯蚓。在冬季,四足动物占它们的饮食的比例更高。据报道,它们擅长游泳和攀爬,能够在湖里追逐水鼠,在树上追逐松鼠。
社会行为
黄鼬具有夜行性,尤其是清晨和黄昏活动频繁,有时也在白天活动。行动敏捷,善疾跑、钻洞、爬树和游泳。它们每日的活动和季节性迁徙都取决于猎物数量的波动,一个晚上可以移动8公里。
黄鼬像其他鼬科动物一样利用肛门腺进行气味交流、标记领地和防御。陷入陷阱的黄鼬个体会出刺耳的尖叫声并在肛门腺分泌浓烈的臭液。
雄性黄鼬不帮助育儿。除了正在哺育后代的雌性,它们一般独居。平时栖居在乱石堆和倒木下,仅在繁殖和冬季才有较固定的洞穴。
生长繁殖
繁殖方式
黄鼬繁殖期的具体时间与地区和环境有关。在中国,黄鼬每年2-4月发情交配,在西伯利亚,黄鼬的繁殖季节从2月初到3月底。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地区人工饲养的黄鼬从4月到8月繁殖,繁殖活动高峰出现在4月下旬。黄鼬的雄性发情较早于雌性,一只雄性可以与多只雌性交配,交配时间为27分钟至2小时40分钟,交配后雌雄会分开。怀孕后的雌性黄鼬行动谨慎。雌性黄鼬在临产前选择隐蔽的环境筑巢,它们通常在草垛下、堤岸洞穴、墓地、乱石堆、树洞等地筑巢,以软质柴草筑直径20~30厘米的圆形巢穴。黄鼬在所有鼬科动物中的妊娠期最短,妊娠期为33~37天。产仔后,雌性吃掉胎盘。每胎产2~3仔,最多可达10仔,哺乳期45天。
生长特性
幼崽出生时体重5~7克,几乎没有视觉,毛发稀少,只有稀疏的白色皮毛。幼崽5天大时身上长满灰白色短绒毛,20天大时体重50~60克,从身体后部向前长出褐色绒毛,最后长出颈部肩部毛发,并长出犬齿。30天大时,幼崽第一次睁开眼睛,此时幼崽体重100~120克。自此每十天体重增加一倍。90天大时,幼崽接近成年个体,雄性重700~800克,雌性400~500克。幼年黄鼬发育速率前期快后期慢,但体重增加在后期较明显。四月出生的幼仔通常在八月夏末独立,9~10月龄达性成熟。野生黄鼬平均寿命为2.1年,有些个体可以活到5~6岁。一些圈养个体可以活到将近9岁。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黄鼬的种群数量稳定并于2015年3月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2023年2月23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I。黄鼬在中国也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2023年6月26日黄鼬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黄鼬在西伯利亚、蒙古北部和中国数量多、分布广。在韩国中北部、日本、尼泊尔地区等也很常见。该物种繁殖能力强,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频危临界值标准,种群数量趋势稳定。
致危因素
目前,已知黄鼬没有较大的威胁。中国和西伯利亚地区会捕猎黄鼬获得其毛皮,但由于其价值较低,狩猎水平相对也很低。路杀(死于交通事故)、猎杀与诱捕、皮毛获取可能会对黄鼬产生一定威胁。森林砍伐致使栖息地减少和啮齿动物数量减少造成的食物减少也可能会对黄鼬生存产生威胁。
保护措施
在中国非法捕猎黄鼬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相关机关提倡大家有相关犯罪违法线索向森林公安机关举报。对黄鼬的栖息地进行保护时,可以在进行土地利用开发前,利用科学办法分析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黄鼬栖息地的影响,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主要价值
黄鼬在西伯利亚和中国被认为是一种有价值的毛皮动物,它们的皮毛经过加工后也被制成皮衣。它们的毛弹性好,可以被用来制作画笔和墨水笔甚至精密仪器用刷。俄罗斯画家喜爱用它的尾毛制作的画笔。在中国黄鼬的毛皮用于制作书法家的墨笔,即狼毫。
在中国传统医药理论中,黄鼬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一些古代医药典籍,如《本草纲目》、《东医宝鉴》等,记载了黄鼬在治疗淋病、遗尿、疮疖等方面的药用方法。然而,黄鼬的药用价值和安全性仍有待现代科学研究的进一步证实。
黄鼬在生态系统中也有一定的作用,作为鼬类动物资源,对合理控制鼠害、预防鼠传疾病的发生及维护生态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化
黄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鼬是位列仙班的存在,可以修成地仙,它与狐狸、蛇、鼠并称为“四大仙门”,其中黄鼬为黄门也称“黄大仙”。黄大仙的说法兴起于中国明清时期,《聊斋志异》中就有相关故事。中国民间有流传“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的俗话。
参考资料
黄鼬 Mustela sibirica.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0 18:24
目录
概述
物种学史
亚种分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