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拳又称崆峒拳、崆门拳、青龙拳,相传是
轩辕黄帝于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时为了健身,模拟飞禽走兽动作所创,因世人皆奉黄帝为黄龙,故称其为黄龙拳。
拳路特点
据说黄龙拳共有一百零八路,主要特征为“空中有实,实中有空”,进攻时给对方以攻而无破(没有破绽)、防之不及的感觉,主要分布于浅井镇散驾村、陈垌村、小韩村及苌庄乡的于王沟村。保存下来的招式主要有:拳脚六路、大刀六路、铁鞭六路、稍子棍六路、出山棍六路、双刀六路、穿枪六路。
历史沿革
起初黄龙拳秘不外传,至清代中后期,才由逍遥观道人传入民间。上姜庄(今属浅井陈垌村)姜广元潜心练武,喜中武秀才,至今在其故居大门口尚存练武时用的石锁一对。清末民初,匪寇四起,上姜庄以武防匪,在村内先后建起五座炮楼,在楼铧山顶建山寨两座,方圆村庄百姓得以安定。后传至第二代连玉丰、田玉美、张百长,第三代姜金元,第四代姜同乐、田二宽、田喜全,第五代姜思齐,黄龙拳传入民间至今约300年。
主要价值
1、历史价值。由于黄龙拳是由上古时期轩辕黄帝创立的,历史悠久,对研究中华武术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2、美学价值。黄龙拳历经发展,形成相对稳定的套路,它既有技击的特点,又符合人体生命的自由活动形式,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在演练风格上,要求神行兼备,给人以技击美、节奏美、意境美的享受。
3、健身价值。像其它武术一样,黄龙拳虽然有技击的特点,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其强身健体功效,练黄龙拳最重要的是强健体魄,其次是防身,最后才是防御。
濒危状况
据《禹州市志》记载,习黄龙拳者除了常年坚持练武外,还在重大节日和古庙会上进行表演。民国27年(1938年),禹州境内的武术高手曾汇集在城内马号(今禹州市区对山巷北头土产公司院内)进行表演,于王沟和上姜村习黄龙拳者都参加了表演。因为它是稀有拳种,受到广大习武者的关注。解放以后,禹州习武者更多,黄龙拳得以传播。但从80年代以后,随着电影电视及其它媒体的宣传,许多武术传入禹州,尤其是电影《少林寺》的放映,少林武术迅速在禹州传播。大多年轻习武者都练其它武术,黄龙拳的传承受到很大的影响。目前,能完整把黄龙拳套路打完的习武之人年龄都在70岁以上,黄龙拳这一稀有拳种面临绝迹。
传承保护
1、对黄龙拳传承进行普查,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建立完整的档案。
2、保护代表性传承人。
3、培养传承人(继承人)。
4、利用国际音标记音、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手段等,对黄龙拳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对调查资料及相关实物作妥善保存。
5、对黄龙拳进行广泛宣传,使黄龙拳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