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坚惠
中国香港女媒体工作者
黎坚惠(Winifred Lai),香港跨媒体文化人、潮流文化先驱,专栏作家。黎坚惠曾做过杂志《号外》、《Ameoba》的编辑,亦为不少广告、MTV作美术指导,专栏文字可在《东TOUCH》,《JET》等找到。2007年,黎坚惠 出版《时装时刻1987-2007》,成为城中热话。在《城市画报》的新专栏,将会展现黎坚惠对城市时装文化潮流的第一手观察以及个人生活灵感。在2007年香港JET杂志评选出来的9个香港偶像中,黎坚惠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回望20年来的流行文化变迁,黎坚惠觉得“时装是一个肤浅的行业”,容易让自己感到厌倦,然而“潮流对我永远都是一个刺激,是一个保持年轻的秘密”。据港媒报道,于2014.3.12凌晨因乳腺癌在港去世。
谈时尚
黎坚惠早在读大学的时候,已经对潮流非常有感觉了,迷恋Dr Martens的铁头靴子,与黄耀明等潮流人士早就十分熟悉。那时她是一个学比较文学专业的女生,没有预料到后来自己会成为香港的潮流代言人。 “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受英国文化影响很大,比如说歌手包装,他们在视觉方面一定要先声夺人,就好像Depeche Mode乐队,他们穿的皮夹克等,对我影响都很大。”那个“模仿别人”的年代,对黎坚惠影响最大的,是英国和日本。“20年前很前卫的日本杂志《流行通信》很好,还有中森明菜,一个80年代的日本歌手。她背后有一个包装团队,那时候我喜欢模仿她,游泳衣、T恤衫我都买过和她一样的。”
黎坚惠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陈冠中的《号外》杂志做时装编辑。“我们当时喜欢的都是比较独立的,自己做事情的女强人类型。”中性风在那个时候走红一时,“像林青霞那样的”。刘嘉玲和张曼玉,是她刚开始做杂志的时候熟识的,“那时候她们拍电影已经有几年了,我们喜欢的东西都很像,有同辈的感觉”。
到了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追求“大师级的气派”风格不同了,从1994年开始,Grunge的摇滚潮流开始影响世界。而那时黎坚惠也开始做年轻人的杂志《Amoeba》,Amoeba的意思是变形虫,这本杂志也推崇多变的风格。最显著的变化,就是黎坚惠改变了对模特的选择,“6英尺高的模特儿很高很酷,但是和平常人的生活差很远。我在事务所里根本找不到我要的模特。我觉得时装是一种很日常的东西。”梁咏琪就是她那时找到的模特,“我问她要不要做模特,她就是这样进娱乐圈的。”这样的理念固然与香港一贯的商业化气氛不符,“老板要我们找一些大明星,但是我觉得年轻人不需要。杨千嬅我们拍封面的时候,她只不过刚唱过一首歌”。如今黎坚惠回过头来,再审视《Amoeba》,觉得“不商业化也有好处,看起来不会过时”。那时,她已经不再模仿英日潮流,开始成为香港年轻人心目中的潮流掌门人。“我们自己有自己的想法,慢慢就出来了自己的一套关于美丽的标准。”
2000年的时候,“时装界开始有全球化的趋势,并购啊,打造名牌啊。那一年左右吧,巴黎开始重视我们了,会询问我们要不要看看这个,或者看看那个。”新千年以后,她认为自己从“一个喜欢衣服的消费者”,变成了亲身在其中的参与者,“从香港走向了世界”。2004年在她看来也是一个变化的年份,“各种界限都变得模糊了,模特也可以去写专栏,煮东西的人也可以去做节目,以前这些是分得很开的。”
许多年的潮流流转,她看在眼里,有些似曾相识,“现在好多衣服,我年轻时候都穿过,可能我觉得没什么,但是年轻没有经验过的人,他们会觉得新鲜。”而穿衣服最紧要的诀窍,在她看来,是“衣服要穿得舒服,不然就会感觉不好。比如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一直不舒服,状态就不好”。
“潮流对我来说永远都有一种新鲜感和创意,是保持年轻的一个秘密。什么都不去试,呆在一个很安全的地方,不会经历世界好和不好的地方。不要把世界分作黑白对错,黑白对错都要去试,不好玩的事情去做,就知道什么是好玩。”黎坚惠这样总结自己涉足各种行业的心得。她离开时尚杂志以后,再做和时尚有关的工作,是去Izzue的网站,“网站没有做过,我觉得很新鲜”。
“做时装最有趣的地方是自己去发掘。”这是黎坚惠从单纯的观察者变成了参与者之后的总结发言。
著作
时装时刻1987-2007》记录了黎坚惠20年时装经验,例如每天的Wardrobe Diary记录,脚踏Dr. Martens的日子和每次到舞会的装扮,以及对各品牌的一些专栏文字品评,如何黎坚惠对时装的自我见解,甚至是记录了黎坚惠和一众人友人的合作、对时装品牌的好恶。
《时装时刻1987-2007》在这个时装磨练的旅程里面如何对时装的品味慢慢培养,以及调教触角等等分享经验,是一本分量十足的Fashionista Diary。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4 02:29
目录
概述
谈时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