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黎平县德凤镇二郎坡52号,是一座清代的古代建筑物。
历史沿革
黎平会议会址建于清嘉庆年间。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黎平城召开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终于被党中央采纳,避免了陷入重围的危险,使红军争取了主动。
1980年以来,黎平会议会址几经修葺,现为复原陈列。
建筑格局
黎平会议会址原为“胡荣顺商号”,为青砖盒式封火墙,内套木构架的硬山顶,整座建筑为三进两层,呈阶梯式发展,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四周用封火墙围住,平面如方印,当地人称之为“窨子屋”。
黎平会议会址房屋面宽五间。正中有一座门楼,两边为铺面。门楼里面是一个大院,有9个大小不同的天井。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底,中央红军由湖南通道进入贵州,占领黎平后,总司令部就设在这里。
主要建筑
黎平会议厢房
召开黎平会议的房间为黎平会议会址二进院右侧的一间厢房。厢房呈长方形、面积约20.84平方米,内摆有两张八仙桌以及八把太师椅,一盏马灯悬吊。墙上,依次挂着时任政治局委员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以及候补委员王稼祥6人的旧照。
文物遗存
门匾
黎平会议会址门匾“黎平会议会址”六个大字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陈云手书。
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18日,中央工农红军在黎平召开长征后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根据毛泽东的建议,通过了《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到湘西北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贵州北部进军。
铁质鼎罐
铁质鼎罐,近代黎平地区群众生活用品。高18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7厘米。铁质,褐色,上宽下窄,顶部有盖,中部四个耳,底部有铁制基座,无图案。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9月20日下午,黎平县中黄小里的村民杨昌华刚用铁鼎罐煮好一锅稀饭。听讲红军要进寨了,慌得连稀饭既来不及吃、也来不及收就往附近山上跑了。直到天擦黑后,寨上动静小了,才敢回来。进家后,把鼎罐盖揭开一看,糟糕,稀饭不见了。咦!定睛一看,稀饭是没有了,但发现锅底放有铜钱和纸条。只见上面写着:“你们不在家,锅里稀饭我吃啦!开你铜钱二百文,放在铁锅内,到屋请收下。”直到这时,他才知道红军并不像国民党军队那样乱拿东西。
主要展览
黎平会议纪念馆
黎平会议纪念馆是“黎平会议”辅助陈列馆,该馆位于黎平会议会址对面。黎平会议纪念馆于2009年12月建成,占地面积约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238平方米,展陈面积约2000平方米。内设序厅、四个单元展厅(战略转移北上抗日、黎平会议——伟大转折的起点、走向胜利、红色记忆)等,采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法,在展出长征简况同时,主要陈展中央红军长征后的“三个第一次”(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第一次战略转兵——黎平转兵、第一次大整编——黎平整编)的内容与历史地位。
价值意义
黎平会议是长征以来具有决定意义战略转变的关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开启了红军长征走向胜利的序幕,孕育了“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新时代黔东南精神。黎平会议会址见证了这一历史事件。黎平会议会址已成为人们缅怀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纪念黎平会议功绩,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黎平会议会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2005年,黎平会议会址被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12年,黎平会议会址被公布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2015年,黎平会议会址被公布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2018年,黎平会议会址被公布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黎平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德凤镇二郎坡52号。
交通信息
自驾: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黎平会议会址,路程约3.5千米,用时约1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