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戏
广东湛江地区的戏种名称
黎戏又称“公仔戏”,用黎语(即雷州话,属闽方言),演唱,每班10多人。前台表演人员,通常是谁持木偶谁演唱。唱词、唱腔有固定格式,但根据剧情的需要,既有道白又可以插入灵活句。唱词的格律一般是一、二句为平声,第三句尾为仄声,第四句尾又是平声,从第五句后就是一仄一平,末句为平声。演唱时由一人主唱,众人和尾声。并有锣鼓、唢呐、弦乐伴奏。唱腔自成一格,演唱起来显得和谐动听,深受黎话地区群众喜爱。
简介
黎戏,又称“公仔戏”,原称海南黎,是广东湛江地区木偶戏的一个小剧种。
发展历史
始于何时,查无记载。湛江市文化局曾于1986年邀请黎戏民间艺人黄时迪、梁振生等座谈,据传在元朝时已从中原传入广东雷州半岛,于清朝雍正末年逐渐形成,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流传于湛江市郊和遂溪、海康(现雷州市)、徐闻三县及廉江西南部地区。黎戏传人雷州牛岛后,随着历史的发展,黎戏也不断得到发展。
特色
黎戏采用雷州话演唱,通过木偶来表演,是木偶戏中的一个分支,所使用的木偶属杖头木偶,操纵方法是揸竹。
黎戏最早使用的人头偶像,不是木制的,而是用竹头制作,形象较粗陋,连带头盔首饰一起雕刻在竹头上,一个头像就用一个竹头雕制,演出时有简单的服饰和音乐。清朝期间,黎戏有所改革,特别是偶像的改革,过去是用竹头雕制,后改用木头雕制,材料多用樟木或水仲木,头盔首饰也另外制作。民间艺人通过研究,还将木偶制成会眨眼、动嘴,并涂上颜色,更显得栩栩如生,演出时配以动作、道白、唱腔,舞动起来十分生动引人。
黎戏唱腔比较简单,与雷歌唱腔有明显区别,保留着民间艺术声腔灵活多变的风格。黎戏唱词句格不受字数限制,但一般为七字句,分上下句,讲究平仄。上句结束字音“五”(6),下句结束字音“尺”(2),即每句收式要根据演员拉腔最后一个字音韵的高低来分上下句,高音为上句,低音为下句。
黎戏有时可连续唱几句下句,也可连续唱几句上句,唱法很自由;黎戏过门可长可短,过门音乐可无限延长直至演员开唱;有时上下句之间不用过门,可连唱。黎戏唱句格式:上句一活动句一下句,活动句可有可无,根据内容需要加减。黎戏演员可在幕后唱几句才出场,黎戏在演唱时其他演员可伴唱。总之黎戏唱法比较简单,出场时先唱下句或上句都可以,用什么调式唱都可以。
黎戏的唱腔音乐都是民间艺人口头流传,没有书本记载,没有严格固定模式,唱腔大体相同,但过门音乐随头架随意发挥,可长可短,每个音乐小节,开头音符一定是2,其他音符可随意发挥,认为怎么好听就怎么奏。
由于市场需要,黎戏木偶团也要学会演木偶粤剧,这些黎戏团既要会演木偶黎戏又要会演木偶粤剧,才能适应形势发展,求得生存。
黎戏伴奏乐器由胡弦、月琴子和唢呐四件头组成。
胡弦,过去民间所用的胡弦是用当地簕古头(一种植物块根)和竹竿木板制成,俗称簕古头胡,弓毛用蛇茅叶打烂抽出纤维制成。后来胡弦发展用竹筒或椰壳制作,是黎戏伴奏主乐器,其音量大,音色古朴、粗犷,别具一格。黎戏因演木偶粤剧,伴奏也用二胡、高胡等乐器。月琴,俗称“砧板琴”,一条柄插上一个琴鼓,三根或四根弦,其构造十分简单。在黎戏中虽然它不是主乐器,但是一件不可缺少的架头,与胡弦、笛子合奏起来,十分和谐动听,民间音乐风味浓郁。月琴一般不弹主旋律,以弹奏节奏或和弦为主,当配音角色。笛子,俗称“横箫”,过去民间艺人一般用箪竹所制作。它在伴奏中除演奏主旋律外,多数用来吹奏复调性的长音。唢呐,一般使用广东七孔旧式大唢呐,由笛手或胡弦手兼奏,多用于“酒宴”、 “升堂”、 “武打”、“喜庆”、 “贺寿”、 “送子”等场面,不作唱腔伴奏。锣鼓,俗称“打击乐”,有高边锣、大钹、小堂鼓、大小木鱼“四件头”。分别装在两个大框上,由一名乐手通过手脚协调动作,同时击奏。如动用大锣大钹时,由其他乐手兼奏。
黎戏班,以前每班30—40人,精简为标准人数每班11—13人。一般3个后台,8个前台。后台安排:一人吹横箫、唢呐、长筒、拉胡弦、高胡、板胡;一人打锣兼弹琴;一人专门打鼓(掌板)。前台安排: 8人一般6男2女比例,适合于演《封相》、《七仙过洞》、 《八仙过海》等戏。过去古老木偶班清一色男人当演员(舞手),男女混合演出,演出时又分男女角色,即男人舞男角木偶兼唱男腔,女人舞女角木偶兼唱女腔。使演出场面十分生动灵活,吸引观众,改变了过去那种单调死板的演出形式,这也是黎戏一项大改革。
剧本
黎戏所演出的剧本,与白话木偶戏基本一样。由一“企台”老倌(主唱演员),将某历史故事的内容、情节、人物关系记熟于心,这些故事可从书本上学来,也可看别人演出学来,也可听人讲故事学来。这样就可根据内容、情节、人物关系展开演出,不用记台词,其对白和唱词不固定,可随意发挥,有如“爆肚戏”。与白话木偶戏一样,即担什么“公子”(木偶)就说什么话、唱什么戏,成了定律。
木偶黎戏常演出的戏本,文戏有:《薛平贵回窑》、《赵匡胤》、《四喜临门》、《尽忠执法》、《包公审郭槐》、《玉明宝装》、《潘国下油锅》。武戏有:《一戏周瑜》、《二戏周瑜》、《三戏周瑜》、《樊梨花征西》、《薛仁贵征东》、《大战太行山》、《大反南阳》、《长山救阿斗》等,一般“企台”老倌(主唱演员)至少要会几十本戏,有的“企台”老倌会演上百本或几百本戏。
荣誉
全市黎戏团(班)有30多个。黎戏团(班)一般以家庭组合为主,兼聘少数社会艺人参与。遂溪以杨柑镇下埇村陈佑和界炮镇王来九家庭式木偶黎戏团较出名。陈佑曾祖父一代就从事木偶黎戏表演艺术,陈佑从小就跟从祖辈学戏。陈佑生五子都从事黎戏表演,几兄弟都组织有黎戏班,既做班主又当“企台”老倌。家庭黎戏班有:龙凤鸣、胜凤春、胜荣春、胜长春。
陈佑家庭黎戏木偶团,以家族传承方式延续至今已四代,约100多年历史。其第一代陈行隆(清光绪年间,第一代以前无法查考);第二代陈朝英(清宣统年间);第三代陈佑(民国年问,健在);第四代陈光文、陈光武、陈光忠、陈光全、陈光良五兄弟。王来九黎戏木偶团名叫“向祥春”,其传承方式以师传和家传结合,王来九技艺是师传得来。第一代:梁有忠,已过世,廉江狗头冲人(第一代传承无法追查)。第二代王来九(60多岁)。第三代王华成。
1987年,向祥春黎戏木偶剧团参加遂溪县民间职业剧团汇演获演出奖。2004年,向祥春黎戏团参加湛江市民间歌会获铜奖。2005年,向祥春黎戏团参加湛江市红土文 化艺术节获三等奖。《湛江日报》曾两次对该团的演出作了报道。
参考资料
廉江厓歌.廉江市文广新局.
黎戏.中共湛江统一战线.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01 17:39
目录
概述
简介
发展历史
特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