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原始制陶技艺
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传统手工技艺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黎族的制陶技术,从考古学上所发现的泥片,应该是存在于史前的制陶史上。考古学家曾在三亚、陵水一带发现了带有拍印几何印纹的陶器,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大约有一万年历史,在海南,从考古发掘材料来看,海南的陶器至少也有长达六千多年的历史。文献中也不乏相关记载,在东汉以后的史书中已开始记载黎族的祖先(俚人)在海南的活动情况,而且当时制陶术就早已传至海南岛,宋朝的《诸蕃志》卷下曾记黎族“以土为釜,瓠为器”,土釜至今用之,瓠瓢间以。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记:“陶土为釜,器用瓠瓢”。清朝道光《琼州府志.海黎志五》有述:“器用土釜,瓠瓢。”可见黎族原始制陶代代相传。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亦记黎人:“缌绠绩木皮木布,陶土为釜。”
近代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在《海南岛的黎族》中,对黎族人的陶器进行了特别的描述:“用不透明的灰黑黏土来制造简单的陶器,比如酒瓮、壶、砂锅、盘子等。
工艺特征
黎陶的器形外观比例匀称,厚度适宜,原始古朴,凝重敦厚,结构细密严实,器面光滑,没有砂粒,裂纹、洞眼。杂质及其他附著物,有红、黑、灰、褐、紫等颜色,土陶器皿上自然形成的各种梦幻般、大写意的花纹和图案,耐人寻味,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工艺流程
黎族制陶工具包括木杵、木臼、木拍、木刮及竹刀、蚌壳、钻孔竹棍、竹垫等,制陶过程由挖陶、挑陶土、晒陶土、粉碎陶土、筛陶土、和泥、制坯、干燥、准备烧陶、点火烧陶、取陶、加固等12个步骤组成。制成品主要有釜、甑、瓮、碗、罐、蒸酒器、蒸饭器等器型。
1、“泥条盘筑法”制陶
①、前期准备工作
挖取土坑深处的白色陶土,将泥土耙开晾晒,稍干后放在独木臼里舂打粉碎,之后倒在竹筛里筛出细粉末,用水与黏陶土的比例1:2掺和,揉成泥团,将泥团放在木凳上再用木棍槌打,以增加它的粘性,阴放几天,让陶泥变性变熟。
②、祈祷和驱鬼仪式
在制作陶器之前,按照黎族传统方式,虔诚地围绕木凳边歌边舞,让神灵保佑制陶成功。
③、制作陶坯
仪式结束后,阿婆再次反复揉和泥团,先在木板上把部分泥团打成圆形的泥饼状,作为陶器的底层,然后把泥饼移到一个倒扣的粗孔竹筛上,用尖竹刮刀,切割出圆饼状器底,把边角料去掉,把部分泥团搓成直径约2厘米,长约50厘米的泥条数根,将第一根泥条盘绕在圆形的泥饼四周,筑成泥坯,沿边用手捏牢,一手扶器内壁,一手用小木板刮去泥条接缝,外壁抹平后逐根重复盘绕、捏牢、抹平。用小木板沾水拍打陶胚外壁,直至达到器具设计形状,用水喷洒陶胚,再用木板、贝壳抹平陶胚的内外壁,让陶胚成型且里外平滑,再用绳子切割平陶胚口,沿陶胚口再加上一根泥条做为装饰,用大片的贝壳刮平,塑成各种所需的器皿形状。
2、阴干
候晾阴干10~15天,择吉日烧陶。
3、制作“赛子若”树液
到村边削取“赛子若”(音,又称“塞柴崖”)的树皮捣烂,与“柴构仁”的植物放在一起浸泡,浸出深红色液体,将树液盛在桶里备用。
4、篝火式焙烧
①、前期准备工作
在宽旷的田野中央放上四块石头,把300斤直径约6厘米,长约160厘米的木柴架在上面,8层,成四方形,把已晾干的陶坯倒扣着码放在柴堆上,再盖上一厚层干稻草,同时放上一个烧好的陶器作引子,希望这批陶器能像这个陶器一样在烧的过程中完好无损。
②、祈祷和驱鬼仪式
在烧烤陶坯之前,按照黎族传统方式,虔诚地围绕柴堆边歌边舞,让神灵保佑制陶。
③、钻木取火种
在非常干燥易燃的小木板钻一个凹巢,而且凹巢四周还要放些易燃火棉,用一根小木棍竖插在凹巢里,用手不断搓小木棍,旋转几十次,由于摩擦生热,一旦木头钻得冒烟,产生稍许火星,就可以引燃火棉,获取火种。
④、烧陶
火种点燃稻草与木柴,燃烧整个柴堆篝火,此时热度可达到800℃左右,陶坯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使松散的黏土聚结起来成为有一定强度和硬度、结构较为致密的陶器,当摆放陶坯的柴堆烧到三分之二,木柴渐渐烧成炭时,不断地往火堆上添加整车稻草,以助火力。稻草烧完后,陶器上形成厚厚的火灰,这时火渐渐由表入里,持续着小火状态,进行短时间渗碳,使陶器的孔隙度降低,结构更为致密,制得的陶器更光滑、坚实。
⑤、淬火上油
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在用于挂陶衣的黏土稠浆中,加入一些石灰或草木灰等物质时,烧制出的陶器表面会呈现光滑明亮的一层,这就是釉层。因为石灰、草木灰中所含的CaCO3、Na2CO3转化成的碱性物质如CaO等是SiO2的助熔剂,在1200℃高温烧制中这层陶衣完全熔融生成光滑明亮的玻璃层,粘附在坯体上,这样在陶器的外表着一层釉。然而黎族原始的篝火式焙烧,热度易散失,温度不能达到1200℃高温,自然不会烧制出挂釉层的陶器。直至发展到炉灶式、陶窑式后,才提高了陶器的质感与美感,乃至出现了瓷器。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泥条盘筑法之类的原始制陶工艺至今在海南岛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大坡地区仍有传承,这对史前制陶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黎族保留着制陶的原始形态和特征,真实地再现着原始的制陶过程,不失为中国古代原始制陶的“活化石”。
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的趋同,瓷器、玻璃器、金属器、塑料器等替代陶器进入日常生活,黎族制陶逐渐萎缩,尤其是“文革”期间,几乎全部停产。懂得制陶的黎族艺人寥寥无几,制陶技艺濒临消亡,亟待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其传承。
传承人物
羊拜亮,女,汉族,1935年11月生,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人。羊拜亮幼年跟随母亲学习陶器制作,在几十年的实践中,羊拜亮的制陶技艺极为成熟,以泥士为材料,利用木杆、木白、木柏、木刮及竹刀、蚌壳、钻孔竹棍、竹垫等简易工具进行创作,器具的种类也愈发多样。黎族制陶技艺向来“传女不传男”。在过去,妇女制陶时甚至不允许外人或男子观看,所谓“女制陶男莫近”。羊拜亮将自己的手艺悉数传给了女儿黄玉英和孙媳文阿芬。2007年6月,羊拜亮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08年,三亚市组织有关人员对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项目进行广泛深入的田间调查,采用文字、录音、摄影、录像等多媒体手段,对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及其陶器物品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挖掘整理相关资料、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2012年3月21日,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此后每年都拨出专款对其进行重点挖掘保护传承扶持,举办黎陶技艺培训班,建立黎陶传习所和展示馆。编辑出版《天涯土陶技艺》大型画册,拍摄“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纪录片,整理相关文字资料。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昌江黎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昌江黎族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2024年3月20日,文化和旅游部认定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称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
社会影响
国内影响
越来越多的宾馆饭店、知名大企业都前来购买“黎陶”当做工艺品陈列摆放或者是作为礼物赠送嘉宾。有近10家中国国内知名企业前来洽谈收购或合作开发事宜。
重要展览
2015年12月12日,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得到展示。
2018年4月18日,海南“三月三”昌江分会场重点活动之一“黎族传承黎陶技艺展示活动”在保突村黎陶体验馆举行,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得到展示。
参考资料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详细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2 14:11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