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仓,隋开皇三年(583)置于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大伾山北麓)。与常平仓、广通仓连成一线,节级转运,漕运关东、汾晋之粟以供京师。设仓督管理之。 义宁元年(617),为李密部将徐世勣(即李勣)所据, 开仓赈济军民,十天内得众二十余万。
中国
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
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
市场价值的作用。在
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不仅使
朝廷储藏粮食的大谷仓一
太仓和甘泉仓都充满了粮食,而且边郡地方也,仓廪充盈。在
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对平抑粮食
市场和巩固封建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黎阳仓西濒
永济渠,东临
黄河,水运极为便利。从河北地区剥削来的租米,都先集中于此,然后再由
永济渠或
黄河运往
洛阳、
长安。用兵东北时,由江淮运来的
军粮,也先储藏在这里,然后由此运往东北,是河北地区唯一重要
粮仓。隋唐二代统治阶级对黎阳仓的管理一贯是很重视的。隋末几次征辽,都曾派人在此督运漕粮。
杨玄感据黎阳反隋,经济上即凭借了仓内的储粮。徐世勣曾对
李密说:“天下大乱,本为饥馑。今更得黎阳仓,大事济矣。”后
李密据有黎阳仓,“开仓恣民就食。浃旬间,得胜兵二十余万”。其后,
窦建德陷黎阳,尽有山东之地”。可见黎阳仓在河北地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
隋朝,隋政府在各地都修建了许多
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
回洛仓,
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唐
贞观11年,监察御史
马周对
唐太宗李世民汇报:“隋家储洛口,而
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隋朝已灭亡了20年,
隋文帝已经崩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1969年在
洛阳发现了一座
隋朝粮仓——
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还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由此可见当时
隋朝的富裕与强盛,以及农业、运输、仓储的发达。
黎阳仓是隋唐时期大运河沿岸重要的国家官署粮仓,其遗址长期以来备受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关注。2011年11月,浚县文物旅游局聘请文物钻探队,对文献记载的黎阳仓所在的大伾山北麓近10万平方米区域进行钻探调查。经过三次考古勘探,发现了黎阳仓有关的主要遗迹有仓城的城墙、护城河、仓窖、夯土台基、大型建筑基址、路、墓葬、灰坑等。
2011年12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黎阳仓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已发掘黎阳仓大小探方25个,探沟4条,总面积2200多平方米。清理出大型建筑基址3处,仓储坑2个,墓葬11座,灰坑83个,路1条,灶14个。出土陶、瓷标本残片万余件,其中建筑材料板瓦、筒瓦占90%以上,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和建筑材料标本500多件,带“官”字款板瓦200余件(片)。
据现场考古专家介绍,黎阳仓仓城平面布局近正方形,东西约260米,南北约280米,总面积约78800平方米,已探明粮仓中心区仓窖84座,占仓城面积的五分之四。总体上看仓窖排列规整有序,大小不一,小的直径8米左右,大的14米左右,最常见的10米左右,现距地表最浅4.5米左右,最深7米左右。由于仓窖依山而建,部分仓口遭到严重破坏。仓窖口一般处于大型夯土台基之下,仓体皆成圆形,口大底小。
以勘探已确定的84个仓窖平均容积计算,黎阳仓总储量约3360万斤,可供8万人吃1年。考古专家表示,限于实际条件和民房所压,还有未勘探区域,实际仓窖数量可能会超过这个数量。
根据文献,黎阳仓在隋朝建立,主要是隋唐时期使用。这次发掘还发现,到北宋时期,隋唐黎阳仓仓窖之上,又曾建造了地上粮仓,地上粮仓约废弃于北宋末年。至于唐代中晚期黎阳仓因何而废,尚无科学依据。
黎阳仓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佐证鹤壁浚县隋唐大运河历史和大运河(永济渠)申报
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