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作
东汉末年曹丕所作组诗
《黎阳作》是一首创作于东汉末年的诗词,文学体裁是诗词,作者是曹丕。
作者简介
魏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魏朝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魏文帝),葬于首阳陵。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西汉以来,文学一直只是经学的附庸,因为孔子说:“述而不作。”到了建安时期,社会的大动乱使文人们感到人生如寄,世事无常,今日不知明日之事,所以开始追求“不朽”。既然生命易朽,何物能不朽呢?只有文章。是曹丕第一个提出来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把文学创作作为专门对象来探讨,强调了文学的独立价值。自那以后,纯文学兴起,才有了魏晋名士的风流,六朝诗文的华丽。
作品全文
其一
朝发邺城[1],夕宿韩陵[2]。霖雨载涂[3],舆人困穷。
载驰载驱[4],沐雨栉风[5]。舍我高殿,何为泥中[6]。
在昔周武[7],爰暨公旦[8]。载主而征[9],救民涂炭。
彼此一时[10],唯天所赞。我独何人,能不靖乱。
其二
殷殷其雷[1],蒙蒙其雨[2]。我徒我车,涉此艰阻。
遵彼洹湄[3],言刈其楚[4]。班之中路,涂潦是御。
辚辚大车[6],载低载昂[7]。嗷嗷仆夫[8],载仆载僵[9]。
蒙涂冒雨[10],沾衣濡裳[11]。
其三
奉辞讨罪遐征[1],晨过黎山巉峥[2]。
东济黄河金营,北观故宅顿倾[3]。
中有高楼亭亭,荆棘绕蕃丛生[4]。
南望果园青青,霜露掺凄宵零[5]。
彼桑梓兮伤情[6]。
其四
千骑随风靡[1],万骑正龙骧[2]。
金鼓震上下[3],干戚纷纵横[4]。
白旄若素霓[5],丹旗发朱光[6]。
追思太王 德[7],胥宇识足臧[8]。
经历万岁林,行行到黎阳。
注释
其一
[1]邺城:古都,旧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之东。汉属魏郡所治。汉末又先后为冀州,相州所治。曹操打败袁绍后,据之为基地,后为魏都。
[2]韩陵:韩陵山,在今河南安阳东北,为自邺城到黎阳的必经之地。
[3]霖雨:久雨。载涂:指道路泥泞。
[4]载驰载驱:意为又驰又驱,紧急行走。
[5]沐雨栉(zhì)风:形容辛苦奔波,饱经风雨。
[6]何为泥中:为什么竟在泥水中奔波呢!
[7]周武:周武王姬发。曾兴兵讨伐殷纣王,建立周朝。武王是其死后的谥号。
[8]暨(jì):及,到。公旦:即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摄政,使周王朝政权得以巩固。
[9]载主而征:周武王带领诸侯起兵讨伐殷纣王时,载着周文王的牌位,表示乃奉父命而伐,不敢自专。
[10]彼此:当年的武王伐纣和今天的进军黎阳。
其二
[1]殷殷:象声词,指雷声。
[2]蒙蒙:密布的样子。
[4]刈(yì):收割。楚:一种枝干坚劲的灌木。
[5]涂潦:道路上的积水。御:驾车行走。
[6]辚辚(lín):象声词,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
[7]载低载昂:指车行路上忽高忽低,上下颠簸。
[8]嗷嗷:众声嘈杂。仆夫:此指驾车的士卒。
[9]载仆载僵:车行困难,人在车上一会儿倒下,一会儿又站起来。
[10]蒙涂冒雨:路上大雨倾泻,泥水飞溅,行军及其艰苦。
[11]濡:沾湿。
其三
[1]奉辞:奉命。遐征:远征。
[2]黎山:又称大伾山、黎阳山,在今河南浚县东。巉(chán)峥(zhēng):山势高险。
[3]顿倾:倒毁。
[4]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蕃(fán):篱墙。
[5]霜露:喻艰难困苦的条件。宵零:凋零、凋落。
[6]桑梓(zǐ):喻指故乡。
其四
[1]随风靡(mí):在大风之下万物倾倒。此指军队的排山倒海的威势。
[2]龙骧(xiāng):如神龙腾飞那样勇往直前。骧:本为马首昂举,引申有上扬的意思。
[3]上下:指天地。
[4]干戚:泛指武器。纵横:指四面八方。
[5]白旄(máo):旗帜。用白色的旄牛尾放在旗杆头上作为装饰。素霓:白色霓霞。
[6]丹旗:红颜色的旗帜。朱:红色。
[7]太王 :先王。
[8]胥(xū)宇:疆土。足臧(zāng):值得保全。
白话译文
其一
曹丕率兵朝发邺城,旧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之东,汉属魏郡所治,汉末又先后为冀州,相州所治。曹操打败袁绍后,以邺城为基地,作为魏都,与长安、谯、许昌、洛阳合称五都。晚上兵营扎在韩陵山,韩陵山在今河南安阳东北,是自邺城到黎阳的必经之地。当时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军队人困马乏。军队又要急行军,奔波辛苦,饱经风雨。为什么放弃了高处比较干的地方,非要在泥水中奔波啊?周人姬发曾兴兵讨伐殷商帝辛,建立了周朝,姬发死后,年幼的成王即位,姬发之弟周公姬旦摄政,使周王朝政权得以巩固。周人姬发带领诸侯起兵造反,与殷商帝辛作战时,载着他父亲姬昌的牌位,表示是奉了父命,用其蛊惑人心,激励士气,号称是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当年姬发与帝辛作战和今天我带兵进军邺城,都是授意于上苍的天命。这样的重任舍我其谁,我当不遗余力收拾这天下乱局。
其二
轰隆隆的雷声,一阵阵的漫天大雨。士卒们随着我的战车,艰难地跋山涉水。沿着相州的洹水岸边,洹河在今河南安阳、内黄一带,令士卒收割一种枝干坚劲的灌木。以便路途遇到积水,好用灌木铺路,利于驾车行驶。咣咣当当的大车,颠簸地行进在高低不平的泥泞之中。赶车的士卒高声吆喝着,行军的队伍一片嘈杂,坐在车上被摇晃和颠簸得东倒西歪,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大雨倾盆,泥水飞溅,行军及其艰难,雨水、泥水、汗水混在一起,人们把衣服搞得狼藉不堪。
其三
奉命讨伐罪恶的袁家军而征战远方,早晨经过了黎阳平地孤峰、气势高险的大伾山。大伾山东边是滚滚的黄河翻着金色的波浪,北边是大军曾经住过的黎阳古城,当年黎阳城位居大伾山北麓,黎阳古城里的建筑已经倒毁,山中有高楼亭亭矗立,丛生的荆棘灌木绕着篱墙。向南望去是青青的果园,但却霜露凋零,满目萧瑟。秋雨怀疑说的是秋季开花的落叶藤本植物凌霄,已被秋霜凋零。看到这些怎不为思念故乡而伤情。
其四
作品赏析
该诗是在写行军时威武雄壮的军威,由此引发感想,以及抵达黎阳时的感慨。诗人善于用声色的相互渲染进行衬托,诗中抓住象征军威的几个特征,还有声震天地的战鼓,有形有声,震耳炫目,催人振奋。由此曹丕突然想起周人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古公亶父曾考察地势选择建筑宫室的地基。此处是暗以周人姬昌自比,表示要建立新王朝,并有称帝以后追封曹操之意。前半部分战旗烈烈,后半部分情感显露,张弛有度。
写作背景
黎阳作,是魏文帝曹丕建安八年,从征袁谭自邺城至黎阳所作的,全诗一共有四首,描写了行军环境的艰苦和征人的苦难。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6 07:47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