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刺粉虱
同翅目粉虱科动物
黑刺粉虱是半翅目粉虱科刺粉虱属昆虫,又称橘刺粉虱、刺粉虱。成虫体表覆有一层很薄的白色蜡粉;前翅淡紫色或紫褐色,表面有7个不规则的白色斑;后翅较小。幼虫体扁平,长椭圆形,初孵时无色透明,后变为灰褐色至黑色,有光泽,体躯周围有白色蜡质物;体背上有黄色刺毛4根。
特征描述
成虫体橙黄色,薄敷白粉。复眼肾形红色。前翅紫褐色,上有7个白斑;后翅小,淡紫褐色。卵新月形,长0.25mm,基部钝圆,具1小柄,直立附着在叶上,初乳白后变淡黄,孵化前灰黑色;若虫体长0.7mm,黑色,体背上具刺毛14对,体周缘泌有明显的白蜡圈;共3龄,初龄椭圆形淡黄色,体背生6根浅色刺毛,体渐变为灰至黑色,有光泽,体周缘分泌1圈白蜡质物;2龄黄黑色,体背具9对刺毛,体周缘白蜡圈明显。蛹椭圆形,初乳黄渐变黑色。蛹壳椭圆形,长0.7-1.1mm,漆黑有光泽,壳边锯齿状,周缘有较宽的白蜡边,背面显著隆起,胸部具9对长刺,腹部有10对长刺,两侧边缘雌有长刺11对,雄10对。
分布
我国中部及南部,北至秦岭、淮河,西至云、贵、川及西藏察隅、林芝地区,南至海南省南端,东至沿海及台湾,长江以南发生较多。
危害
寄主范围比较广,主要危害火棘、山楂、海棠、木瓜、苹果、杏、梨、桃、杜梨、花椒、柑橘、茶树、荔枝、柁果、葡萄柿、金银木、棕榈、樟树和玫瑰等数十种植物。黑刺粉虱若虫群集在寄主的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引起叶片因营养不良而发黄、提早脱落。其排泄物可以诱发烟煤病,使枝、叶、果受到污染,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4-5代,以2-3龄幼虫在叶背越冬。发生不整齐,田间各种虫态并存,在重庆越冬幼虫于3月上旬至4月上旬化蛹,3月下旬至4月上旬大量羽化为成虫,随后产卵。各代十二龄幼虫盛发期为5月至6月、6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10月下旬至11下旬成虫多在早晨露水未干时羽化,初羽化时喜欢荫蔽的环境,日间常在树冠内幼嫩的枝叶上活动,有趋光性,可借风力传播到远方。羽化后2-3天,便可交尾产卵,多产在叶背,散生或密集成圆孤形。幼虫孵化后作短距离爬行吸食。蜕皮后将皮留在体背上,以后每蜕一次皮均将上一次蜕的皮往上推而留于体背上。一生共蜕皮3次,2-3龄幼虫固定为害,严重时排泄物增多,煤烟病严重。
防治方法
1、剪除密集的虫害枝,使果园通风透光,及时中耕、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虫能力。
2、黑刺粉虱的防治指标为平均每张叶片有虫2头,即应防治。当1龄幼虫占 80%、2龄幼虫占20%时即为防治适期。可选用40%乐果、50%马拉硫磷。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1500-2000倍液。安全间隔期相应为10天、10天、5天、14天和6天。黑刺粉虱多在茶树叶背,喷药时要注意喷施均匀。发生严重的地区在成虫盛发期也可进行防治。
3、黑刺粉虱的天敌种类很多,包括寄生蜂、捕食性瓢虫、寄生性真菌,应注意保护和利用。
4、成虫有趋光性,可灯光诱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4 02:33
目录
概述
特征描述
分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