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头黄鹂(学名:Oriolus xanthornus):为中等体型雀类,全长207-236毫米。体形与
黑枕黄鹂相似。头全为黑色,体羽呈纯亮金黄色;头、颈及上胸黑色,下体黄色,翼及尾黑色。雄雌同色,雌鸟背羽稍沾橄榄黄色。亚成鸟似成鸟,但额为黄色,嘴及眼圈偏白,喉污白并具略黑色条纹。
虹膜红色;嘴红色 ;脚黑色。
形态特征
黑头黄鹂整个头、颈、颏、喉和上胸黑色,其余上下体羽主要为金黄色。两翅黑色,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黄色,大覆羽和初级覆羽黑色具宽阔的金黄色尖端。初级飞羽黑色,除了1-2枚或1-3枚
初级飞羽外,其余初级飞羽具淡白色羽缘和黄色或黄绿色尖端。
次级飞羽黑色具黄色羽缘和宽阔的黄色端斑。中央
尾羽黑色具窄的黄色尖端,其余尾羽黄色,中部有一黑色横带,最外侧尾羽黄色,外翈除尖端外黑色。
大小量度:体长240-250毫米;嘴峰26-32毫米;翅122-142毫米;尾82-93毫米;
跗蹠24-25毫米。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桦树林、栎林、林线以上的杜鹃灌丛和矮树丛中,冬季常下到3000米以下甚至2000米左右的低山山脚和沟谷地带。
生活习性
食性:主要以树木和灌木种子、果实、浆果、幼芽、嫩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动物性食物。
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亦成群,在灌木或树上活动。活动或飞翔时常发出一种单调而尖锐的叫声‘kurr’,像两块石头碰击后发出的声响此外它也有一种七音节的歌声,其声似‘te-de-le-li-di-li-um’。
叫声:如
流水般的
笛音wye-you或yiu-hu-a-yu,重音在中间音节上。叫声为粗哑而带鼻音kwaak。雄鸟炫耀时发出圆润的笛音,间杂着粗哑音,同时身体低下,尾羽扇开。也模仿其他鸟的叫声。
分布范围
世界
分布于孟加拉国、 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
中国
分布于西藏南部通麦、扎曲贡、申达和昌都地区西南部,云南西北部丽江、维西、中甸,四川西南部木里、西部康定、北部汶川、平武、中部峨眉、宝兴和甘肃西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在阔叶林内高大乔木上。营巢前雌雄黑头黄鹂一前一后也在树丛间飞翔,寻找营巢地点。当巢位选定后,分别站在巢区内不同的树上对鸣,有时亦同时起飞在空中飞翔,或同栖于一处。此时若有别的黄鹂侵入,立即飞起攻击,直到将对方赶出巢区为止,领域性甚强。4月中下旬开始营巢,巢呈杯状,结构精巧,多置于阔叶树水平枝末端枝权处,主要由枯草、树皮纤维、麻等材料构成。巢距地高3-8米。
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2-4枚,卵粉红色或白色,其上被有深浅两层、大小不等的红褐色或灰紫褐色斑点或条形斑纹。卵呈椭圆形,大小为24-32毫米×18-22毫米,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5±1天。雏鸟晚成性。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