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光
2006年雷光夏发行的音乐专辑
《黑暗之光》是雷光夏于2006年12月1日发行的音乐专辑,共收录10首歌曲,由雷光夏担任制作人。
创作背景
2005年8月,一场车祸让雷光夏在家休养了两个星期,除了去电台做现场节目外,其它地方都不能去。因为行动不便,雷光夏的感知开始变得很灵敏,她隐隐感受到世界的复杂与黑暗正试图包围着一切、也包围着她自己。雷光夏以此为灵感,创作了专辑《黑暗之光》,希望专辑可以在寒冷的时刻陪伴别人或自己,也在黑暗的时刻照亮自己。专辑在中国北京完成录制,并吸引到了日本的唱片制作公司前来协助。母带后期处理方面,雷光夏废了很多周折,最终在奥地利维也纳邀请到了录音师Christoph Amann。专辑混音在中国台湾完成后,由Christoph Amann在维也纳帮忙母带处理的工作。
《我的80年代》创作灵感来源于雷光夏十几岁时的记忆,也是她卧伤在床时创作的第一首歌曲。《La Paloma(folk)》是雷光夏在西班牙旅行时,街头艺人演奏的随机录音。雷光夏很喜欢阿根廷作家波赫士,她在揣摩波赫士的心境后,提出了对时光和创作的提问,继而创作了歌曲《造字的人》。《别人的天使》是雷光夏在看了德利克·荷斯曼执导的电影《最后一次心动》后创作的歌曲。《New Dreams》是专辑最后完成的一首歌,创作灵感来源雷光夏在漫画上读到的一则日本民间传说。
雷光夏在读大学时,经常和同学们参加社团举办的长途旅行活动, 因为出发时间早,爱睡觉的雷光夏常常感到痛苦,但想到旅行就很开心。为了歌颂曾经的这段时光,雷光夏创作了歌曲《清晨旅行》,并在其中加入了自己多年来旅行时沿路录制的声音。因为外甥女小米的出生,让雷光夏对这个世界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为了欢迎家庭新成员的加入,雷光夏创作了歌曲《未来女孩》,并邀请到南非传统乐手Mogauwane加入演奏、演唱。《发光房子》指的是雷光夏在北投家的房子,创作这首歌是为了表达她对这座房子的情感。
专辑曲目
专辑鉴赏
《黑暗之光》从色彩暗淡的封面上便能感觉到里面颇有几分颓废的味道,但惊喜往往就是发生在意外之后,专辑所散发出来的宁静气息里面,反而并不如第一印象中的那样颓废。用音乐将属于黑夜里的那份温暖和宁静烘托出来,或许是雷光夏制作这张专辑的企图。从整体上来讲专辑很精彩,将小提琴、吉他、钢琴多种乐器的结合到其中,还有在作品风格上配合了古典、香颂、电子等不同元素,雷光夏的歌声也依旧那样温暖。
开篇作品《我的80年代》是一首穿插了电子元素和弦乐的钢琴弹唱作品,撇开雷光夏的歌声来说,里面那些显得华丽的配乐,听起来更像是一部老电影的配乐,这是雷光夏一贯的音乐特色,或者在过程中是通过了精密的制作;而雷光夏在歌曲中,或许是将自己扮演成一位已经把世事看透、洗尽年华的老者,逐渐地诉说着那些残留在脑海里面的那些属于20世纪80年代的记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歌曲中还有那些描写细腻的歌词,令许多听众都有所感触。
专辑的点题作《黑暗之光》分两个版本,这也是一首带着电影质感的作品。第一个版本的《黑暗之光》在连绵弦乐的衬托下,逐渐地带出那种属于黑暗之中的苍凉与凄然,令人不由自主地会去想到写在专辑封面上的那一句话。而收录在尾篇的《黑暗之光(Version 2)》就还原了雷光夏本身的声线中那份温暖的特质,拼贴在其中的海浪声、显得塌实的钢琴伴奏,凑巧地将一份“冷酷仙境里就有温暖的那道光”希望折射到在其中。
钢琴前奏带着忧伤色彩的《清晨旅行》,使听众被里面的伤感元素所熏陶,因为歌曲中浮现出了太多属于旅行的情景,毕竟被拼贴到其中的真实声效实在太多,如火车站、马车、人群喧闹等,还有歌词所表现出的孤独和无助情绪。如果要说专辑内最为精彩的,应该是带着浓烈电子色彩的念白作品《New Dreams》,在时长三分钟的迷幻氛围中,雷光夏用简短精妙的词句,缓慢地吐露出属于作品的内里精髓——那个关于蚌壳的梦境故事,彰显出熟练的音乐和歌词描写功力。
获奖记录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8 08:51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