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柄炭角菌
炭角菌科炭角菌属真菌
黑柄炭角菌(学名:Xylaria nigripes (Klotzsch) Sacc.)是炭角菌科、炭角菌属真菌。子实体小型,长可达10厘米,直径可达4毫米,头部圆柱形,顶端钝,初期白色,后变灰褐色至黑色;柄细长,黑色,基部连于菌核上;菌核卵圆形,暗褐色,7-12厘米;孢子灰褐色,圆球形,类圆球形或不规则呈扁平条块,平均长L=4.4微米,平均宽W=2.52微米。
真菌学史
由于黑柄炭角菌生长环境特殊,采掘困难,数量极少。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有Berkely、Petch、J微米ella等人对其进行过野外采集、描述和研究。
20世纪30年代,中国植物病毒学家周家炽在研究鸡纵菌与白蚁的同时,曾报道,有土栖白蚁生活的菌台(圃)上,生长鸡纵菌、小白球菌,而被土栖白蚁遗弃的菌苔上则长出黑柄炭角菌等3种炭角菌属的子囊菌。其子实体长条形、黑色,似供佛之香,俗称“鸡纵香”,其菌核圆形、黑色,农人称之“鸡纵蛋”。邬家林曾对真菌中药乌灵参的生长情况、药材功效进行了研究。杭州大学陈宛如等从1978年开始对黑柄炭角菌等3种炭角菌属真菌的生态生物学进行了研究,揭示了该菌与白蚁的特殊生态关系,并分离、纯化获得了菌种,建立了黑柄炭角菌深层发酵工艺。
形态特征
子实体:子座一年生,通常单生,但有时具少数分叉,棍棒状,顶部圆钝,新鲜时革质,无特殊气味,乌黑色至黑色,干后硬木栓质至木质,颜色几乎无变化,表面粗糙,中空,根部强烈弯曲,硬木质,长可达10厘米,直径可达4毫米。
子座:菌丝无色,薄壁至稍厚壁,频繁分隔,偶尔分枝,平行与子座排列,IKI-,CB-,直径为4-7微米。
子囊:圆柱状,无色,稍厚壁,内含8个子囊孢子,大小为(23-32)微米×(3.5-4)微米。
菌核:菌核呈圆球形,类圆球形或不规则呈扁平条块,7-12厘米,外表黑色或灰褐色,光滑或多皱,一端有菌索或有脐状凹陷,内部白色,肉质,坚实或粉状。
孢子:子囊孢子广椭圆形至近球形,黑色,厚壁,IKI-,CB-,大小为(3.9-)4-4.9(-5)微米×(1.9-)2-3(-3.1)微米,平均长L=4.4微米,平均宽W=2.52微米,长宽比Q=1.75(n=30/1)。
生长环境
黑柄炭角菌是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地区的菌类,生于温暖山丘坡地、阔叶树林地上或河堤土坡上的土栖白蚁死亡或搬迁后的蚁穴中。
分布范围
黑柄炭角菌在中国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河南、江苏、江西、四川、台湾、西藏、浙江等省区。
生长习性
黑柄炭角菌在其生长后期部分菌丝密集成菌索向上生长,穿过地面形成子座,而部分菌丝密集成菌丝组织体——菌核,逐渐与菌丝体脱离联系,悬着于白蚁巢腔壁上或菌圃上,当菌核成熟后就与菌丝脱离联系。翌年6-10月,当苗圃周围土温在20℃以上时,菌核萌发菌丝,在地表形成子座。
主要价值
黑柄炭角菌形成的菌核是一种名贵的中药,称为乌灵参。在四川省有较长的使用历史,据清光绪版《灌县志》卷12物产志药属记载“乌苓(灵)参,其苗出土易长,根延数丈,结实虚悬空窟中,当雷震时必转动,故谓之雷震子,圆而黑,其内白色,能益肾气”。在《四川中药志》和《四川省中药材标准》中都有记述:“具有补气、固肾、健脾除湿、镇静安神功效。”据《中国药用真菌图志》记载:“黑柄炭角菌的菌核具有补气、镇静、安神、造血等功效,可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同时具有利便、补肾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前列腺炎;此外,该菌的菌核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可有效地清除DPPH自由基。”
物种发现
2024年7月,黄山九龙峰省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安徽师范大学开展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了生长于白蚁废弃巢穴的珍稀药用真菌黑柄炭角菌[Xylaria nigripes(KI.)Sacc.],并于其下2米深度左右的白蚁废巢中挖掘到其菌核(俗称乌灵参)。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7 08:41
目录
概述
真菌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