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关村
北京市房山区佛子庄乡下辖村
黑龙关村,因附近山上有古关城而得名,北京市房山区佛子庄乡下辖村,由黑龙关、南河2个自然村组成,中国传统村落,地处佛子庄乡西大石河畔,村域面积7.02平方公里。
村落历史
唐末,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占据大安山称王时始建黑龙关城,最早当有守关士卒及家属居住,但已不可考。
元代以前,黑龙关村已形成。元末农民战争使京畿一带 “户口凋残,十室九空”。
自元至正年间起,黑龙潭成为皇家祈雨圣地,黑龙关村的地位也随之上升,不再归房山县管辖,而划归宛平县。
明初,大量山西等地移民充实北京,黑龙关村郭姓等都是从山西迁徙而来。
明代,黑龙关村有驻军屯垦,成为“插花地”。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黑龙关划归河北省房山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黑龙关村属房山县九区,区政府驻黑龙关村。
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制度,黑龙关村属花果山公社。11月,百花山公社与花果山公社合并为河北人民公社,黑龙关村又属河北人民公社。
1961年,公社规模缩小,黑龙关村属东班各庄公社。
1983,年实行乡镇体制,黑龙关村归东班各庄乡。
1993年,东班各庄乡和长操乡合并,建佛子庄乡,黑龙关村归属北京市房山区佛子庄乡管辖至今。
地理环境
黑龙关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佛子庄乡西大石河畔,村域面积7.02平方公里。
黑龙关村地处碳酸盐与页岩的交界地带,西北部为碳酸岩地区,东南部为页岩地区,地下泉流在村中涌出,形成黑龙关泉群。地貌类型多样,有中山、低山、河谷台地、滩地以及河谷湿地。村落坐落在海拔650米以下低山区的河滨台地上。
黑龙关村植被以低山和中山植被为主。山坡覆盖着厚厚的白草、黄草群落,间有茂盛的灌木丛,有紫荆、黄栌、六道木、麻藜等。
黑龙关村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12℃。
黑龙关村山环水绕,大石河从村前环绕流过。
村落格局
选址理念
黑龙关村选址和关城的建造有直接关系。关城建在两座大山的隘口处,村址就在距关城不足一里的河滨断崖之上,前面是大石河,背后是险峻的山峦。
空间布局
黑龙关村传统村落呈“蝎”状,又一说为龙形。整个村子从南到北只有一条街,有一二里长。街道很窄,最宽处不到两丈宽。街道两边是一个个院落。村北黑龙潭边黑牛沟山山口处建有龙王庙,村北头有七圣神祠。玄帝庙位于村街南入口处,坐东朝西,存有山门和钟楼。黑龙关遗址为古城墙,关口位于黑龙关村南,中间有大石河,两侧有石垒关墙残迹。
建筑特色
黑龙关村院落是中国北方传统的建筑样式,但又有区别。山区地狭,样式有四合院、三合院。四合院又分“大四合”和”小四合”。“大四合”上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迎门三间。黑龙关的四合院以“小四合”居多,也是地方狭窄的缘故。房子都是梁柱结构,“四梁八住”。房柁很粗,用结实的山木来做。传统的雕花窗棂,不管是“步步节”还是“盘肠”,在这里都能见到。垒墙用的是河边的卵石或是从附近山上取的山石,黄泥垒砌,青白灰挂面儿。房顶瓦的是又薄又轻又结实的青石板,是大石河谷特有的建筑材料。大多是青石板覆顶,硬山墙,房脊两出水。
经济社会
人口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黑龙关村以汉族为主,户籍人口684人,常住人口389人。
经济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黑龙关村村集体年收入为3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为6082元。
主要景点
黑龙关龙神庙
黑龙关龙神庙坐北朝南,正殿面阔三间,屋内进深约10.48米,走廊为1.699米。东配殿面阔三间,长7.01米,进深5.28米,面积为37.1平方米。鼓楼东西长3.91米,南北宽3.663米,高为13米,面积为14.344平方米。东跨院东西长20.46米,南北宽11.38米,面积为233平方米。西跨院东西长15.2米,南北宽11米,面积为166平方米。山门东西长7.3米,南北宽2.8米,面积为20.66平方米。
黑龙关龙神庙院内古柏参天,庙前水阔潭深。庙宇正中是紧靠山崖的三合院,坐北朝南,屋顶为传统建筑形式,歇山顶,五脊六兽,青石板覆顶,雍正、乾隆两位皇帝所赐牌匾和对联悬在正殿门楣之上。殿内雕梁画栋,山水花鸟、人物彩绘栩栩如生。龙神爷龙神奶奶端坐其中,雷公电母等14尊神像分列两侧,生动形象。几百年来,龙神庙都是朝廷及方圆百里乡民祈雨场所,香火旺盛。
康熙年间龙神庙正殿侧院建道观,道士李士昆在此修道,后于乾隆二十七年(1763年)羽化。
七圣神祠
七圣神祠位于黑龙关村北头,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东西长3.4米、南北宽4.5米。砖木结构,门楣窗棱雕花。祠内存有正中和左右两侧三面墙面古壁画,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几百年前人们生产生活的和谐景象。1984年普查时正殿已经拆除。两侧配殿各三间,已经改修,现存有钟楼、山门各一座。玄帝庙现今在北京极其少见,留下一座鼓楼和重修后的门楼以及庙院中的几株古柏。
玄帝庙
玄帝庙位于黑龙关村南入口处,建于清代,坐东朝西,山门宽1.142米、长2.329米,钟楼坐南朝北,长3.4米、宽3.4米。该庙规模较小,有正殿和角楼。新中国建立初,因小学校没有教室,将庙大部拆毁,当做小学校,今仅村南侧一处角楼和山门门楼保留。
北福田兴院
北福田兴院为孙姓村民所有,称作“北福田兴”。孙氏祖上明清时期搞运输兼经商,财富厚集,先后建起两大院落,此为其中之一。院门朝西,两进院落,院套院,分里外院,里外均为三合院。屋顶都是青石板覆顶,梁柱结构,“四梁八柱”。房柁很粗,用结实的山木做成。装设传统的雕花窗棂,不管是“步步节”还是“盘肠”,在院中都能见到。垒墙用的是河边的鹅卵石或是从附近山上取的山石,黄泥垒砌,青白灰挂面儿。房顶瓦的是又薄又轻又结实的青石板。院门是厚厚的木门,门框和门楣有錾花。院里铺的是厚厚的山石板。居住环境冬暖夏凉。
关城遗址
五代时,刘仁恭筑馆大安山,占山为王,在黑龙关村南大山隘口建黑龙关。关城高10米,关墙下宽上窄,底部宽2.5米,顶部宽1.5米,东部关墙长150米,西部关墙至水面约200米。黑龙关口又名“乌龙潭口”。
历史文化
历史名人
刘仁恭(?-914年),深州乐寿(今河北献县)人。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初任幽州节度使。翌年,任检校司空、幽州卢龙节度使。光化元年(898年)三月,刘仁恭进占沧、景、德三州,以图扩张地盘。天佑四年(907年),几次战败,后占据幽州名山大安山,盛饰馆宇,峨拟宫掖,更大安山名为大恩山,并以道士王若讷为师,求羽化长生之道,划地建玉和县。后梁凤历元年(公元913年),后唐李存勖攻幽州,刘仁恭及其子被捉,诛于雁门山下。黑龙关关城即为刘仁恭所建。
欧阳玄(1273—1357年)元代文学家,字原功。延祐二年(1315年)中进士,做过元朝中央和地方官吏40多年,官至翰林学院学士。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撰《创建黑龙潭庙记》,以记黑龙潭庙建立原委。
非遗项目
龙潭祈雨最早起于民间,元至正年间,朝廷有官员到龙潭祈雨,自此,元、明、清三代均将黑龙潭视为祈雨圣地,黑龙潭二月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民俗文化活动包括祈雨习俗,各种花会以及武术表演,还有商事活动。黑龙潭二月庙以及龙潭祈雨习俗有近千年历史,作为皇家祈雨圣地,也有七八百年历史。
进入二十一世纪,为了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佛子庄乡政府在挖掘整理有关黑龙潭和龙神庙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继承中有所发展、创新,融入时代精神,将黑龙潭“二月二”这一民俗节日定名为酬龙节。酬龙节在有关民俗专家研讨和策划下,相对固定了祈雨仪式,并丰富了文化活动内容,除花会表演外,秧歌等民间舞蹈也成为表演内容,而且人数众多,场面热闹非凡。
2016年,二月二酬龙节被确立为北京市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志族谱
黑龙关村郭姓、孙姓、栗姓均有保存完好的族谱。族谱中除了记着已经故去的先人的姓名,还有姓氏的辈份和辈份排字、家族人口繁衍基本情况。
村规民约
自元明时代起,黑龙潭成为皇家祈雨圣地,村内各项规定按照皇家要求逐步形成,代代相传,内容为:
物产美食
黑龙关村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谷子、豆类、红薯、小麦等。明清以来,村民们除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多数还栽种些蔬菜,品种有小葱、小白菜、菠菜、萝卜、芹菜、香菜等。
种田之外,村民还利用滨河近水的自然条件,在河里散养鸭群。为了驮运,不少村民养殖驴骡等大牲畜。
林业则以适宜在深山区生长的核桃、柿子、花椒为主。果树主要有柿树、核桃、板栗、花椒等。此外,黑龙关村盛产蜂蜜。
荣誉称号
2018年3月,黑龙关村入选北京首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6月6日,黑龙关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公布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20年3月,该村作为第二批村落单馆入驻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旅游信息
交通
自驾路线:西五环衙门口桥向西进入京昆线,行驶13.8公里,靠左前方行驶,进入G108,行驶4.0公里,左转,进入京昆路,行驶18.6公里即到。
公交线路:地铁房山线,苏庄站(A2口)下车,步行260米,从苏庄东街南口站坐房13路 (或房13路支线 ),到黑龙关站下车即到。
参考资料
黑龙关村.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黑龙关村-环境格局.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黑龙关村-传统建筑.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5 22:59
目录
概述
村落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