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专业性民族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庙街25号,隶属于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是一座以收藏、展示和研究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物、历史、文化为宗旨的全国首家省级专业性民族博物馆。
历史沿革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馆舍—哈尔滨文庙,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建成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祭祀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庙宇,由东三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倡导,中外人士和政府集资修建而成。
1985年,在哈尔滨文庙的基础上,经过维修成立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1988年,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综述
哈尔滨文庙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整体建筑布局严谨,建有殿、坊、门、碑、桥等景观20余处。主体建筑呈序列展现,形制完备,规范严整。大成门、大成殿皆为三出陛;主要建筑屋顶采用黄色琉璃瓦,配殿分别为绿、灰瓦顶;彩画包括“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等级分明、形式多样、富于变化,是清代官式建筑的典范之作。
展厅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致力于保护和抢救濒于衰微的民族文化遗产,征集、收藏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珍贵的民族文物,并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整理,推出了《黑土文明多彩龙江—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陈列》等基本陈列展览,系统展示了代表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风貌,现已成为保存、宣传、交流与研究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阵地。
1.前言
在幅员辽阔、风光万千、物产丰富的华夏大地上,每一寸土地都刻画着历史的印记、浸润着人文的精神和闪烁着文明的光辉。黑龙江省地处中温带,气候四季分明,江河森林密布,动植物资源富集,自古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文明。历史中起源于东北区域的肃慎、秽貊、东胡族系及其后裔,曾相继建立了北魏、渤海、辽、金、元、清等繁盛王朝,创造并继承了渔猎、游牧和农耕等具有地域和民族特征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构建作出了巨大贡献。清代以来,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汉族等民族,继续追寻着先人们的辉煌足迹,共同开发、建设、保卫了这片土地。黑龙江省世居民族的历史文化在相互交融和自我发展中,留传下了丰富而珍贵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为现代文明不断发展作出贡献。
2.历史综述
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创造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为书写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贡献。现代,黑龙江省的世居少数民族,在拯救民族于危亡,为抗击外来侵略、捍卫领土完整、争取民族独立、保卫祖国的东北边疆、维护主权和祖国统一,付出了巨大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3.多元文化
该展区是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陈列展区。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类型的多元化为其主要特征,起源、演进和成熟于工业时代之前的多样并存的民族传统文化,它们所蕴含的丰富而珍贵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正是现代工业文明已经丢失的文化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秉承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4.传统与现代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民族作为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会对于人类历史的进程产生深刻影响。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世界范围内的传统文化均面临着快速流变、融合和消失,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同其他民族一样,多以记忆、知识、经验、习俗等非物质文化形态为存在趋势。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过程,也是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的过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抢救、挖掘和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与现代节日、文化创意产品等形态获得了传承、繁荣与发展,在现代社会文明中继续诠释着传统文化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1.走进文庙沐浴儒风—哈尔滨文庙文化展
儒家文化,在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开启了构建统一的社会秩序、政治道德和家庭伦理的时代,代表了博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的精髓,影响了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发展史,丰富了人类精神文化的宝库。孔庙是典型的礼制建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浸润,物化的儒家思想与传统文化,搭建了研究、继承和弘扬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2.鸾凤和鸣
婚姻是人类完成自身生产的过程,作为缔结婚姻的重要仪式—婚礼的出现,是人类脱离蒙昧、迈向文明的阶梯。婚姻文化孕育和成长于自然(爱情)土壤之中,焕发着恒久、旺盛的生命力,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从未间断地书写着精彩。相传中国传统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源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妁,之后经历了尧、舜、夏、商时代的不断完善,至周代形成了完整的婚聘礼仪制度。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汉文化,成熟于商周,鼎盛于隋唐,高度交融于明清也即将繁盛于当代,它们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的辉煌。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文化代表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其中婚礼是儒家重要礼仪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伦理、道德等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3.孔子与孔氏家族
孔子与孔氏家族展览由“孔子的一生”“孔氏家族”两部分组成。此基本陈列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对发掘和弘扬儒家文化内涵,传承中华文脉,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春秋(东周)时期,适逢中国历史中迎来了第一个追求智慧和真理的黄金时代。孔子集前代文化之大成而开创的儒家思想,明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成熟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馆藏文物
综述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内文物藏品丰富,其中不乏制作精美、独具黑龙江流域特色的鱼皮、兽皮、桦树皮珍品,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截至2021年末,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藏品有6064件/套,珍贵文物2121件/套,开展社教活动43次,年度观众总数78511人。
重要藏品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重要藏品包括反映黑龙江三皮文化(兽皮、鱼皮、桦树皮)的皮口袋、袍皮长袍、桦皮篓,以及与少数民族信仰、图腾崇拜有关的吉星神木雕(狩猎和仓库保护神)、萨满教爱米神小雕像、鄂伦春族萨满服等。
文化活动
综述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哈尔滨文庙)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关键节点,组织开展“开蒙礼”“拜师礼”“开学礼”“毕业礼”“成人礼”等特色研学活动,编纂《走进文庙沐浴儒风》等研学精品课程,推出“学儒家经典习传统礼仪”系列实践活动。
学术研究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设立有学术机构—“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编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典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卷》《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集萃》《中国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文物集萃》等书籍,主办有电子期刊《龙江民博》。完成了国家科研课题《赫哲族文物的调查与研究》;参与了国家民委少数民族文物的界定、分类与定级的科研课题,完成了《赫哲族文物分类、定级的实践与探索》论文;参与了国家民委22个较少民族文物研究的课题,完成了《赫哲族文物概论》论文。
社会活动
2017年9月28日,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哈尔滨文庙)与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联合举行“义以为质居仁由义”主题祭孔典礼。
2020年8月15日,哈尔滨文庙启动开蒙礼活动“明礼启智修心立德”,首日三批次学龄前儿童走进文庙,参与“中华传统文化人生第一课”。
2020年11月以来,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哈尔滨文庙)传统文化宣讲团深入到哈尔滨多所中小学校送展览、送讲座,“圈粉”大批青少年学生,引导学生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筑牢爱国之情,增强文化自信。
所获荣誉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先后被授予“黑龙江省青少年教育实践体验基地”“省级科普基地”“省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哈尔滨市科普教育基地”“哈尔滨市南岗区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基地”“黑龙江大学实习教学基地、国学教育基地”等称号。
1981年,哈尔滨文庙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哈尔滨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12月,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被国务院评定为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机构设置
单位性质:事业单位,隶属于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机构设置:设有综合办公室、展陈研究部、藏品信息部、宣教部、后勤保卫科。
主要领导:党委书记、馆长:覃劲;副馆长:张建鑫。
参观信息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庙街25号。
地铁:哈尔滨地铁一号线“工程大学站”站下车步行前往。
公交:哈尔滨市内乘坐公交6、14、30、37、53、55、92、104、105等线路,至南通大街站下车步行前往。
周二至周日9:00—16:30(下午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节假日照常开馆。
免费,实行预约参观。
参考资料
资讯详情.国家文物局.
资讯详情.国家文物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1 20:0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